第13部分(第3/4 頁)
句說羅帶、紋衾、玉連環、香囊、瓊壺等,都言時間之長。現在點明,果然是歲月如梭。閨中人惱恨春去匆匆,不讓人預知,只於夜色中空留滿地梨花勝雪。此恨無理,盡顯其痴,而那種無可奈何的悲傷如同梨花滿地,不可收拾。〃滿地梨花〃與首句〃霜凋岸草〃暗合,草凋花落,兩種境界,一樣傷情。末句亦總全篇,自離別以來的傷悲恰似梨花點點,鋪滿心間。
全篇曲折迴環,極富層次感和意蘊的和諧之美,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清代陳廷焯尤其欣賞下片開頭的句子。他說:〃蓄勢在後,驟雨飄風,不可遏抑。歌至曲終,覺萬匯哀鳴,天地變色,老杜所謂'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也。〃的確如是。
浪淘沙慢周邦彥
萬葉戰,秋聲露結,雁度沙磧。細草和煙尚綠,遙山向晚更碧。見隱隱、雲邊新月白。映落照、簾幕千家。聽數聲、何處倚樓笛?裝點盡秋色。
脈脈。旅情暗自消釋。念珠玉、臨水猶悲感,何況天涯客?憶少年歌酒,當時蹤跡。歲華易老,衣頻寬、懊惱心腸終窄。
飛散後、風流人阻。蘭橋約、悵恨路隔。馬蹄過、猶嘶舊巷陌。嘆往事、一一堪傷,曠望極。凝思又把闌干拍。
上片首句〃萬葉戰,秋聲露結,雁度沙磧。〃天地間萬葉瑟瑟戰慄,寒意襲來露凝成霜,秋聲似乎亦為之滯結,群雁飛度沙灘。一種蕭索之意從心底升起。〃細草和煙尚綠,遙山向晚更碧〃 秋草尚綠,掩於暮煙之中;餘暉漸斂,遠山愈見深碧。綠草掩煙,顏色愈加慘淡,青山夕照,碧色更顯沉鬱。所見皆使悲秋之感逐漸加深。李白《菩薩蠻》有〃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之句,正含此意。〃見隱隱、雲邊新月白。〃雲邊隱約月輪升起,彷彿這無邊秋景中又將有新的光芒。新月給人希望,暗喻在著無盡悲索之中能帶給詩人平靜與嚮往的故鄉,而〃隱隱〃猶言渺茫之意。〃映落照、簾幕千家。〃殘陽餘暉映照千家萬戶,此景悲涼中亦有安詳之意,對故鄉的嚮往之情越發明瞭。〃聽數聲、何處倚樓笛?裝點盡秋色。〃數聲橫笛將詩人思緒拉回,秋意仍在,此聲更添蕭瑟悠遠之情。
中片開言〃脈脈〃,〃脈脈〃意為凝視,詩人從感受秋聲秋景轉入沉思,承上啟下。〃旅情暗自消釋〃,羈旅之悲只能自己暗自消解。此時黯然無語,正合〃脈脈〃之態,是為上句的註解。〃念珠玉、臨水猶悲感,何況天涯客?〃〃珠玉〃,風姿俊秀之人,尤指少年。典出自晉代有名的美男子衛玠。當時的驃騎將軍王濟,是衛玠的舅舅,〃俊爽有風姿〃。但他每次見到外甥,總是感嘆:〃珠玉在側;覺我形穢。〃(〃每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語見《世說新語·容止篇》)這裡指少年意氣風發之時,臨秋水猶感其悲,更何況現在兩鬢蒼蒼的天涯遊子呢?〃憶少年歌酒,當時蹤跡。〃承上句而來,回憶起少年那種歌酒行樂、歡暢無極的時光,當時之樂,更襯此刻之悲。〃歲華易老,衣頻寬、懊惱心腸終窄。〃年華逝去,衣帶漸寬,煩悶心情終究難以釋懷。〃衣頻寬〃,借用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此句意相連而總結中片,〃懊惱〃與中片開頭〃脈脈〃凝愁之態相對應。
〃飛散後、風流人阻。〃中片結句說此種心情難以釋懷,下片仍回憶少年。與佳人分別後,人相阻隔,只有風能自由來去。頗多落寞,蘊含其中。〃蘭橋約、悵恨路隔。〃與佳人縱有藍橋之約,卻只能悵恨路途遠隔。藍橋,藍溪之橋,位於陝西藍田縣。唐代裴航科考落第後在此地遇仙女雲英。後常以藍橋喻指男女約會之處。比如黃梅戲《藍橋會》,電影《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的翻譯即來源於此。〃馬蹄過、猶嘶舊巷陌。〃馬蹄聲過,嘶鳴中恍惚間彷彿又見舊時熟悉的巷陌。〃嘆往事、一一堪傷,曠望極。凝思又把闌干拍。〃末尾兩句誠可玩味。往事只堪傷,不由得舉目而望;望盡秋景益發使人孤苦哀痛,凝思間又把闌干拍遍。傷悲之情,難以言表。結尾感傷之意正是總結全詞。〃嘆往事、一一堪傷〃總攬下片之意韻;〃曠望極〃,猶見上片之景緻;〃凝思又把闌干拍。〃凝思的當是中片〃脈脈〃之時所凝的離愁別緒吧。諸多嘆喟,萬般情緒,都鎖在這末尾之句。收得有力而餘韻悠長,讓人深為讚歎。
這首詞意韻流動,章法嚴謹,結構縝密,曲致迴環,各盡其妙。美成大家之筆,讓人歎服。
總的來看,美成二首雖則沉鬱典麗,但蘇柳二詞格調之高遠古樸,境界之宏闊壯美,意旨之深沉悠長,仍稍勝之。其中的清朗健拔之氣,頗令美成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