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院期間,他還在讀《戰爭與和平》等書,他說:“近在這裡看了些托爾斯泰、高爾基和別的作品,似乎都還可從我手下產生。所缺少的是充分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已,沒有時間什麼理想都不可能成為現實。”
他告訴張兆和,看完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那些公認的經典之作,他產生的自信是:即照這種方法寫,可以寫得出相等或者還稍好些的作品。然而,“難的是有一個寫作環境”。
他寫信告訴汪曾祺:“一個人如果能夠用文字寫作,又樂意終生從事於這個工作,對於寫作,還是始終要有一種頑強信心。這種信心是肯定生命一種正常態度,擴大延續生命一種正常目的。要從內而發,不決定於外在因子。如僅從外在‘行市’而工作,永遠是不可能持久眾生的。”說得多好!——畢竟是沈從文。沈從文後來沒能做到這點。可他的學生汪曾祺做到了:二十年後,他東山再起,紅極一時;那時,乃師還在,他看到了這一切。
他還告訴汪曾祺:他“無意和‘語言藝術大師’老舍爭地位(那是無可望的天才工作)”,他只是想“呆頭呆腦來用契訶夫作個假物件,競賽下去,也許還會寫個十來本本的……”然而,沈從文不是契訶夫。他只寫到半路,就已經未能前行了,又遑論競逐於托爾斯泰。
他一直有創作的願望和情結,可是他再沒能繼續創作。他所思盡是文學,但所為,離文學太遙遠。
一九七三年
解放軍某部,有一位姓肖的副主任。肖副主任帶領政治部幾位幹事參觀歷史博物館,因為有歷史系畢業的科班背景,他就充當了義務講解員。講解時,後邊跟著一位身材瘦削的老者。肖副主任想,這位普通的聽眾也在聽自己講解,大概是被自己的學識淵博鎮住了吧。他講完,在一邊休息時,那位老先生走近說,解放軍同志,你的學問很好,講得也很精彩,只是有一兩處地方有問題,朝代不對。然後一一道來。肖副主任腦袋直冒汗:這豈止是小差錯,簡直是失之千里。他誠懇地感謝後,請教老先生的大名,對方答曰:“鄙人沈從文……”
那些年,他曾無休止地檢查、挨鬥,掃女廁所。他七十多歲了,心臟病、高血壓,隨時有危險,還到鄉下勞動,看鴨子,看菜園。鄉巴佬重新做起了鄉巴佬的活兒。一次,他指著住處附近火葬場那高高聳立的煙囪,說:“這是我們每個人最後的歸宿。”一九八五年,有數人訪問這個鄉巴佬。說起“*”中他打掃女廁所的事,一位女記者動情地擁住他的肩膀說:“沈老,您真是受委屈了!”不想,這位八十三歲的老人抱著她的肩膀,嚎啕大哭起來,哭得像個飽受委屈的孩子。什麼話都不說,就是不停地哭,涕淚俱下滿頭滿臉地哭。所有人都驚呆了!
一九七八年
都這時候、這年紀了,他還在工作。
他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權利。那一年,通知他去辦理調任的手續時,他誤以為是辦理退休手續,走進有關部門辦公室的門,他緊張得手足無措,只是囁嚅著說:“我還能做點事,請不要讓我退休。”
一九七九年
雨過天晴陰霾盡。第四次文代會後,他開始吃香了,長期被冷落的門庭重新熱鬧起來,各式各樣的拜訪者接踵而至,各地報刊開始出現重新評價的文章。有人調侃:“沈先生行情正在看漲。”對這一切,他波瀾不驚。對所有的恭維,他總是輕輕地擺手說:那都是些過時了的東西,不必再提它……我只不過是個出土文物。
沈從文:一個真正的鄉巴佬(7)
作家最痛苦的不是得不到外人的熱捧,而是:自己在最能幹的年歲上,突然就不行了,再也不行了。——而這時,後一茬的作家已經崛起,他們幹得正歡。
他聯大時的學生鍾開萊歸國講學,對他突然襲擊,到他住處拜訪。這才發現原來他“住得很擠,臥室兼工作室,對他確實是莫大的不便”。之後,美籍學人孫康宜來訪。美國學者金介甫開始與他通訊——此前的一九七七年,金以《沈從文筆下的中國文化與社會》為論文,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以中國現代作家為題獲得此等學位的,在該校素所罕見。
次年,他越發走紅了。在著名的《花城》上,推出了“沈從文專輯“,刊出的他的《擬詠懷詩》、《一個傳奇的本事——附記》以及自訂的《從文習作簡目》。另有朱光潛、黃永玉、黃苗子和金介甫等人的文章和書信。金介甫親自來華訪問。年底,他應邀訪美,耶魯、哥大、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斯坦福等名校,講學二十三次。這是這個曾土得掉渣兒的鄉巴佬第一次踏上異國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