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2/4 頁)
臨城下,不如一刀吏足爾。”
劉備見他神態自若,便是趕緊拜道:“還請先生繼續賜教。”
中年漢子看了劉備一眼,見他對自己還算謙恭,暗暗點了點頭,算是稱許:“今日乃曹宏四十壽誕,恭賀者來自四面八方,可謂魚龍混雜……”
說到這裡,也就住口不說了。
劉備立即明白他話裡的意思了,趕緊稱了謝,讓人叫來陳到,在他耳邊低語幾句。陳到點頭去了,劉備拱手賠禮道:“適才只顧著說話,還未請教高姓大名,還望贖罪。”頓了頓,轉向旁邊老母,問道:“這位想必就是令尊大人?”
中年漢子點了點頭:“正是家母。”劉備趕緊拜了拜,老母言謝不敢。
中年漢子不即回答自己名字,只問道:“想必使君對這流民一事應該深有所觸,不知使君怎麼想?”
劉備見他神情,心裡暗暗計較,如他這樣一問,想必是在考驗我了。劉備趕緊端端身子,伸手一請:“我們還是邊走邊說,想我等到城下時,曹宏已經伏法了。”
中年漢子大慰,回身跟老母一商量,見老母點頭了,便即攙扶著她往回折去。
劉備在這時其實已經把要說的話思索好了,見他們都同意回彭城,便是心裡暢快不已,說道:“適才先生說到流民問題,我早有思及。這次我來彭城,便是為了此事。只是沒有想到彭城國會有如此嚴重,一走便是成千。說來這夥流民多為兵荒所致,若是天下太平,也不致如此。觀此一國,舉一反三,便知天下之勢矣。哎,看來也只有結束這種亂世局面,才能看得見‘卻走馬以糞’的盛世。”
中年漢子大悅,點了點頭,道:“使君有此大志,某深為佩服。所謂‘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明矣明矣!”
劉備得他讚譽,高興不已,但也不能表露出來,只憂傷其面:“某身為一州牧守,卻讓此等事發生在咫尺,說來深為慚愧!”
中年漢子搖了搖頭:“這流民問題‘生於亂’一點也不錯,但也不全然。”
劉備拱手道:“還請先生多加賜教!”
中年漢子將老母交於夫人之手,捋須道:“其實這流民問題也不是一日兩日了,早在戰國時期便即出現。《呂氏春秋?高義篇》裡就說到這‘賓萌’二字,即客民,也就是流民也。到了武帝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報者四十萬’;徵和二年的詔文中,又有因官吏‘興美田以利子弟賓客……下吏妄賦,百姓流亡’之說法;昭帝始元四年的詔文中,又有‘比歲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宣帝地節三年,稱‘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佔八萬餘口’;元帝即位初,‘谷貴民流’……”
劉備見他越說越激昂,聽來不由義憤填膺,也是不由跟著搖了搖頭。只轉耳過來,聽他接著說道:“……到光武建武十三年,就因‘米穀荒貴,民或流散’……順帝永建六年,‘連年災潦,冀部尤甚,百姓棄業,流亡不絕’。直到桓靈二帝,‘百姓飢窮,流冗道路,至有數十萬戶’(1)……”
頓了頓,“而這些流民一直都得不到妥善安置,無處可依。最後,他們只得鋌而走險,才最終導致了張角的蛾賊之亂也。”
中年漢子說到這裡悲不自禁,暗暗嘆息:“使君,你現在終於知道這‘流民’非止戰亂所致,亦可說是流民成就戰亂了?”
劉備點了點頭:“流民變成流寇,流寇然後變成反賊。其實不管流民、流寇還是反賊,說到底,他們都是百姓。所以,只要有飯吃,日子過得下去,流寇變成了好百姓,否則好百姓也給逼成了流寇。(2)”
中年漢子不由哈哈一笑,伸手抓住他手腕:“使君能夠明白這些,那麼就是我們百姓之福也!”
劉備問他:“若處理好流民問題,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先生說對不對?”
中年漢子讚許的點了點頭:“那麼請問使君,使君準備如何處理這流民問題?”
劉備慷慨激昂的道:“出榜召回流民,給濟土地耕犁,使其恢復生產,安定生活。”
中年漢子點了點頭,道:“這些固然要做,但若吏治不明,便生盜賊。盜賊猖獗,必將禍害百姓,使民生怨,則亦不可不察也。”
劉備鄭重點頭:“先生所言肺腑,如曹宏這等奸佞小兒,我自不會寬恕!”
中年漢子接著道:“值此亂世,在天子顧及不到的時候,若想讓百姓安定,則必須有強大的軍隊保護。而軍隊之強,貴在‘軍紀’也。”
劉備臉上一陣燥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