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2 頁)
設定、步驟的分解、最後到“控制主流言論比例、駕馭正面形象導向”,再到品牌的拓展與延伸……這其間有著太多太多的細節,只要稍一放鬆,也許就前功盡棄了!炒作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那樣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每一次的“炒作”,都猶如一場馬拉松,其智力和體力的投入,不亞於一場激烈的戰鬥……只有浸淫多年併成功駕馭過炒作全過程的高手才懂得,“炒作”不但一點兒也不“浮躁”和“膚淺”,相反,它還是那樣的“穩健”和“深沉”,毫不誇張地說,“炒作”——絕對是超越任何一個奧林匹克專案的高智商、高難度運動。
(三)
多年以來,我“炒作”過的一二三四線藝人不下四十餘位,“炒作”了上千則頭條新聞,偶爾也“以身試炒”露一小臉兒,好歹也算在國人面前混了半個臉熟,既以“炒作”為事業,又能把自己也“炒作”出一點兒薄名的,在這兩者的有機結合中,如果我大言不慚說自己是我國目前為止做得最成功的,還真沒有人可以反駁或叫板我,您還真別不信。
不少人也曾這樣以為,“炒作”對我而言,那是件特容易的事情,或許還是“不費吹灰之力”。事實上,正如前賢王安石詩中所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才會獲得多少等價的回報。有誰知道,在一般人眼中“炒作”的“浮躁”背後,這些年來,我的生物鐘從來都是早上六七點鐘才開始睡覺的“歐洲時間”,每天必須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工作18個小時左右,沒有酒吧的喧囂,沒有牌局的吵鬧,沒有公園的旖旎,更沒有大海的歡笑……晚飯後散步的15分鐘,那是屬於我自己的,那是我這個“工作狂”和“非正常人”在日復一日的每一日當中,最為輕鬆和幸福的時光。
(四)
有讀者問我,一一,我知道你“炒作”了很多的人與事,但是在你書中《炒作的捷徑》部分,你介紹的18條捷徑當中,為什麼一老喜歡舉自己的例子,而對其他人與事的相關案例諱莫如深呢?是不是你在“炒作”別的人、別的事的同時,你們之間會有什麼“保密協定”啊?
我無奈地說,是的。正如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所說,,“炒作”現在雖已漸漸演繹成一“中性詞”,但是,在過去的這許多年,它還一直是一“貶義詞”,很多當事人現在還不願意也不敢捅破這層紙,這是現實的無奈。我希望透過與大家一起的努力,最多三五年之內,給“炒作”以客觀公正的評價,使其成為一個褒義詞。這是發展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而推動這個趨勢和必然的過程,無疑也是十分刺激和好玩,也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五)
幾年前剛開始涉足“炒作”這個領域的那會兒,偶爾整出幾則頭條新聞,心下便會有種小小的竊喜和興奮。到後來,這事兒整得多了,也就慢慢開始“審美疲勞”,漸漸“寵辱不驚”了。“炒作”的過程很艱辛,卻一路見證了我心智的成熟、個人的成長,讓我如此地欣慰和享受,在無數的風吹浪打過後,不知不覺,從前渺小不足道的我,竟已變得如此開放、博大與堅強。當那些道貌岸然的大師和衣冠楚楚的貴族們還在一味高貴地輕蔑“炒作”時,他們是不是也應該尊重,每個公民的勞動和努力呢?
總會有這樣一些錯愛我的讀者問我,在我出版過的所有作品當中,我最鍾愛的是哪一本。以前的我,一直躊躇不決。現在,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他們:我雖有過一些不太成熟的作品,也許將來還會陸續有一些,但倘若一個作者一生中只能寫一個作品,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那麼,我一定就專攻——《炒作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