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購買等量的額外普通股,以增加收購者難度。此計劃在2005年盛大收購新浪時曾引起外界格外關注,最終使新浪躲過了被盛大收購的可能。這件事情的意義不在於管理層成為大股東,而在於管理層的凝聚力,現在他們是利益共同體,管理層抱團了!曹國偉頗有底氣地對外宣佈:“以後不可能再會有其他玩家能從資本層面侵入新浪!”
第四節 控制權之爭曹國偉成竹在胸,管理層收購新浪網乾坤篤定(4)
第二件事,運作與易居中國合資公司上市。2008年10月,新浪拿出地產資訊這一塊,與易居聯合成立中國房地產資訊集團(CRIC),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新浪持有33%的股權。由此獲得一次性賬面利潤,2009年第四季淨利潤達到了億美元,而2008年同期淨利是2520萬美元。新浪房地產資訊在各大網路公司中並不算特別強,卻能拿出來與專業團隊合作組成新公司上市,利用資本市場一下子放大了功效。接下來,新浪把發展目標重點鎖定在影片和電子商務上,自然給人們留下了足夠的遐想空間。
“新浪究竟是誰的”這個簡單問題困擾了新浪10年,甚至屢屢為此埋單。最要命的是,因為股權分散、管理層沒有話語權,使得新浪缺乏統一、持續的戰略規劃。曹國偉找到了答案,曹國偉辦的這兩件事其他CEO也能辦,可是他們沒有辦,卻一直受著大股東的擺佈,這是為什麼?若要問為什麼在大股東強勢、CEO弱勢的大環境下,曹國偉能一改新浪CEO的弱勢?要害在於一個CEO對公司運作的關鍵現場是不是嫻熟。如果一個CEO不具備關鍵現場的掌控能力,哪怕持有再多的股份,哪怕再多的股東幫襯,也控制不了公司。
命運之所以垂青曹國偉,或許可從他的履歷中找到線索。曹國偉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並獲得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新聞學碩士及德州奧斯町大學商業管理學院財務專業碩士。曹國偉是美國會計師協會會員,美國註冊會計師。在加入新浪之前,他曾在世界著名的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公司擔任資深經理,負責為美國矽谷地區的高科技公司提供審計及商業諮詢服務。在普華永道任職期間,他參與了多個高科技公司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工作。新聞、財務雙重出身,深諳資本和新聞運作,為曹國偉從2004年起集CFO、COO於一身並在之後擔任CEO做了很深的鋪墊。儘管不是新浪創始人,但實際上乾的事卻和創始人差不多。
曹國偉與前任CEO的不同點恰恰在此。公司控制權的關鍵在現場的把控上。就憑這一條,他說話就很有底氣:“沒有一個人比我對新浪業務懂得更透徹;對各條業務線的整體運作,沒有人能夠接近我。”所謂地頭力,意味著在當下的現場無止境的變化和突破。如果CEO對關鍵現場不熟悉,對公司的戰略把控就會出問題。曹國偉之所以能設計出團隊掌控18%股權的橋段,是因為他嫻熟資本運作,並對新浪業務以及各條業務線的整體運作把握得透徹。
通常,CEO們會滿足於對公司已經發生的事的記錄資訊掌控,他們諳熟財務維度的資料和無量維度的實體資料,卻唯獨對公司關鍵現場比較隔膜。而關鍵現場卻充斥著變化萬端的能量,在那裡,因著人的顯能與潛能的互動作用,往往成就無數奇蹟。曹國偉正有著極強的現場把控能力,他知道,那裡有公司生命交關的地頭力。曹國偉秉承“你有把握的時候再出手,出手的時候就必須完成”的做法,穩紮穩打,有著超乎尋常的堅韌和果斷。正是基於曹國偉對公司戰略的正確把控和對股權融資的靈活運用,“新浪魔咒”被成功破解。
六、案例分析
當在資本市場上公開上市使企業成為公眾公司,成為絕大多數企業所有者的夙願,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企業所有者,即成為公眾公司之後企業所有權的分散以及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之後產生的代理成本問題。一方面,成熟的企業上市成為公眾公司之後,資本的進入導致企業股權的稀釋和分散,極易導致企業的管理層形成強勢的內部控制而獨立於企業所有者,造成巨大的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初創企業為了能夠獲得外部資金的注入,只得以股權換資金助力企業的發展,從而導致初創者逐步喪失對企業的絕對控制甚至是相對控制,因而成為企業初創者實踐自己的創業夢想和人生價值的一大障礙。這個問題的存在使得初創企業的管理層不斷尋求破解之法,尋求對企業所有權的聚攏和迴歸。管理層收購便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為管理層尋求企業控制權提供了途徑。
新浪的MBO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