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頁)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成年男子,他可以獲得百畝的田地,雖然漢畝與後世有差別,但仍是極大的一片土地。即使在後世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別說一人百畝,就是一人十畝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任務。
所以漢代的耕種還是多為粗放式,播完種了,農民就等著秋收,這期間幾乎就不怎麼理睬田地。
這種耕種方法有很大的缺點,因為粗放,所以難以照料,抗災能力很弱。它的好處則一是適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能夠有多餘的時間從事手工生產。
但是你別忘了,播灑下去的種子也是糧食啊!豐收了還好說,不豐收呢?那前一年的種子不就全部白費了?
現在平原郡除了救濟外還能勉強拿出一些糧食作為種子播種,加上北海太守孔融的協助,能夠用來播種的糧食也很有限。所以趙揚下令,因為這是災後第一年,所以每戶民眾僅能領到二十畝土地的種子,發配農具,必須按照規定採取細種模式,遇到災害,必須積極的響應抗災。另外就是免除青州除了平原、北海的剩下四郡三年的賦稅,北海的一年賦稅,因為趙揚已經基本採納平原的制度,所以免除了農稅,之所以這樣,也是為了積極發展商業。
青州一地自古以來就是商業發達,齊國在歷史上就是十分注重商業的,尤其是管仲在時,利用商稅,養活了齊國龐大的軍隊,成為春秋首霸,所以齊國的商業氣息很濃郁,幾百年的商業傳統已經深深埋在了民眾的骨子裡。加之青州得鹽鐵之力,如果大力發展商業,應該是很有優勢的。
除此之外,趙揚便是下令裁軍了,雖然保留了平原郡的民兵制度,但是因為現在青州人口太少了,趙揚也不方便再養活這麼多的的軍隊,除了自己的精銳部隊之外,包括原來討董時候帶出來的兩萬兵馬,全部歸農!
不過因為防禦力量減小了,加之青州的舊治所殘破不安,趙揚將治所遷到了益都一帶,即後世的青州。
歷史的選擇是對的,因為益都處於山的包圍中,但是翻過這幾座小山就是大片的平原,同時益都有一條大河,水流平緩但是水量卻不少,很適合灌溉農田。現在的青州治所處在平原之上,不利於防守。
這些只是自己“造血”,而“輸血”那就就簡單了,首先是隻要移民到青州即刻獲得百畝田地,子女可入學……雖然這些條件並非很優越,但是青州的無農稅政策是最吸引人的,加之如果子女有了受教育的機會,那麼就有可能走上仕途,所以對一般貧苦農民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至於趙揚這邊也是無本生意,反正青州田地多的是,加上普及教育也是趙揚一直做的,所以並非什麼難事。
剩下的……誰問的?!那就等唄,你以為人口增長能有多快?
因為趙揚的裁軍政策,所以包括周圍的袁紹、曹操等人,都放下了心,而趙揚也宣佈了,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所以正和盤踞在北方的公孫瓚對峙的袁紹撤走了平原附近的一些兵力,全力對付公孫瓚。而曹操自從兗州刺史劉岱兵敗身亡後,由兗州名士陳宮等人迎為兗州刺史,得到兗州後的曹操並不滿足,開始試著擴充套件地盤。華雄代表的朝廷方面也開始試著號令天下,但是天下諸侯早已沒有了臣服之心,紛紛開始了自己的爭霸路程,一時間天下各處俱起烽火,中央政府名存實亡……
獻帝初平四年春,曹操駐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袁術糧道,袁術無家可歸,於是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於夫羅等佐之。袁術使將劉詳屯匡亭。曹操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袁術只得退保封丘,遂圍之,還沒有來得及包圍住,袁術便突圍向襄邑跑路,曹操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袁術又向寧陵跑,曹操窮追不捨追,袁術一路被追著打,跑到了九江。夏,太祖還軍定陶。
秋,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竟然連通闕宣一同舉兵,攻取泰山華、費,並且侵入任城。曹操進兵徐州,向東南擴充套件勢力。徐州牧陶謙退守郯縣。
聽到這個訊息,趙揚不禁心道:看來曹操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爭霸之路,或許以後曹操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不過雖然曹操擴充套件地盤是“人之常情”,但是趙揚絕對不會坐視不管、讓曹操輕易做大的。雖然表面譴責陶謙,但也指責曹操不應該攻入他界,然後自己當了一回白臉,將二人勸住。正好原來的時候,趙揚就已經和陶謙簽署了一系列的盟約,曹操恰好也因為兗州的糧道出現了問題,只得退出了徐州。
不過也正因為此,濟南郡有鐵礦,平原郡的工匠極多,趙揚讓人制作武器然後出售,發了一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