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第2/3 頁)
早在半年前,桓禕就曾帶著桓敬上過海船。
周氏最初擔心,後見諸事安排妥當,便也漸漸放開手。只不過,安排在桓敬身邊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務求不出半點出差錯。
再有一點,身為桓容的嫂子,周氏常入宮給太后請安,自然十分清楚,未來的皇太子,很可能就在桓胤和桓振幾人中間。
讓兒子多同三人接觸,幼時結下友情,未必不是件好事。
一行人離府之後,行過秦淮河北岸,恰好遇上剛從坊市歸來的王靜之和幾名士族小郎。
因為宮中的海船模型,桓偉、桓玄同王靜之等人都混個臉熟,個別交情相當不錯。迎面遇上,自然要停車見禮,彼此打聲招呼。
“殿下這是去哪?”王靜之一身藍色長袍,長相氣質都似同王獻之一個模子刻出來一般。
“去看海船。”
桓偉向王靜之介紹桓胤、桓振和桓稚玉三人,言明此行目的。見對面的少年們面露好奇,當即開口相邀:“阿靜可有要事?若是沒有,何妨同我等一起前去?”
機會難得,少年們明顯意動。
桓禕仔細打量,認出為首的少年是王靜之,身旁的都是謝氏、郗氏和庾氏郎君,當即點頭答應。
平日裡再穩重,終歸是少年心性。
王靜之等人見桓禕點頭,都現出些許興奮。各自吩咐健僕往家中送信,將馬車併到一處,隨桓禕通同往碼頭。
少年們年紀相仿,彼此很有話聊。尤其是桓胤和王靜之,言談間頗為投契。
一行人浩浩蕩蕩行往碼頭,沿途吸引不少目光。
郎君雖小,風華已現。
有小娘子玩笑的將絹花擲出,正好落在少年的車轅之前。
王靜之等人見多節日盛景,此番的物件換成自己,不由得臉色微紅,下意識令健僕加快車速。
桓稚玉和桓敬分外新奇,四隻大眼睛圓睜,彷彿四顆黑葡萄,好奇的看過來,鐵石心腸也會融化。
不知不覺間,未來的桓漢鼎臣走到一起,稚嫩的班底開始成型。
看到同行的少年,桓禕腦海中閃過一個模糊的念頭,卻因速度太快,始終沒能抓住。恰好行過的幾名朝臣,見到這一行人,不免心思微動,望著遠去的一行人,久久陷入沉思。
太元七年十一月,桓胤、桓振和桓稚玉抵達建康。
後史官修書記載:皇太子年少靈秀,懷陵王通達事理,武陵王聰慧非凡,帝甚喜。
太元七年十二月,桓容定下北伐之策,之前埋伏在秦國的釘子,陸續被啟用,紛紛開始行動,一張大網無聲無息張開。
同月,秦璟追剿高車、烏孫殘部,秦瑒堵住西逃之路,逼得高車和烏孫部落狼狽逃往漠北。
此戰損失過於慘重,狄氏部落滅絕,更有幾部勇士十去五六,數年之間,再不敢生出南下的念頭。
烏孫離開遊牧之地,被迫同高車部落一同遷徙。
因為背後追著秦國大軍,必須共患難的緣故,雙方起初還算交心,互相幫扶著逃命。隨著深入漠北,追兵越來越遠,危險漸漸接觸,矛盾開始出現。
漠北本就貧瘠,草場有限。
雖然少去狄氏部落,高車六部變為五部,後加入的烏孫卻是人數更多,勢力更強。
有限的資源,又遇上天災,各部都要活下去,摩-擦乃至衝突在所難免。
如秦璟預期,高車和烏孫逃回漠北,朔方的戰火熄滅,漠南危機解除,漠北的戰火卻剛剛點燃。
太元八年,元月
秦璟班師回朝,得長安百姓夾道相迎。
同月,桓漢向長安遞送國書,交接最後一批糧食,要求秦帝兌現承諾,押送戰俘往南,衝抵糧款。
秦璟沒有食言,看過國書之後,斬烏孫昆彌及抓獲的部落首領,再次清點戰俘,按照之前約定,送人往南。
兩國互相遣使,互遞國書時,背後的動作同樣不少。
北地計程車人結伴南下,南地的商隊接連北行。
邊界軍隊調動頻繁,似乎都知曉對方的盤算,卻始終壓在臺面下,誰也不打算立即揭開。
這種氣氛之下,吐谷渾和西域都受到影響。
只要是訊息靈通的,都能嗅到些許風聲,猜測一場大的變故即將發生,很可能會徹底改變南北政局。
太元八年二月,桓漢荊湘災情緩解,朝廷賑災之策初見成效,得百姓讚頌。
然而,鋼刀之下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