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第1/3 頁)
長安歷史悠久, 始建於西周。
周文王時建酆京,周武王時建鎬京,後世合稱為酆鎬, 是為周朝國都, 也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城市。
經過西周的強盛, 東周逐漸走向衰弱。
前期春秋爭霸,後期戰國征伐, 秦王掃六-合, 一統天下,定都咸陽。長安成為秦都的一個鄉聚,是秦宗室長安君的封地。
秦二世而亡,楚漢爭霸, 漢高祖擊敗西楚霸王, 定鼎中原。
西漢立國,定都長安。
漢高祖命丞相蕭何主持營造都城,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長樂宮,後又建起未央宮。
至漢武帝時, 西漢國力達到鼎盛, 先後修建了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建上林苑,開鑿昆明池, 建別宮等。
東漢末期, 群雄並起。
三國之後, 西晉短暫統一。永嘉之亂後,五胡內遷,竊踞中原,長安先後被幾個胡族政權佔據。
東晉時期,氐族實力一度強盛,建制稱帝,以長安為都。
秦氏塢堡異軍突起,先下鄴城,後下長安,驅逐慕容鮮卑和氐人建立的政權,統一北方。
秦氏同樣選擇定都長安,在桂宮的基礎上重建宮室,並在城內建造坊市。長安氣象日漸恢復,都城人口逐漸增加,但因多年戰亂,北方人口銳減,這時的長安城,同兩漢時期仍有不小的差距。
秦氏入主長安,決意大力發展生產,奈何天災人禍不斷,北地谷麥連年歉收乃至絕收。
雖有南地和西域運來的糧食,想要支援幾十萬大軍的口糧,還要賑濟國內災民,實是捉襟見肘,一日比一日困難。
桓漢軍隊大舉北上,連-拔數城,自身的戰鬥力是一則,秦兵缺糧、軍心不穩又是一則。
如果不遇連年天災,秦國糧食充足,桓容絕不會輕易北伐。即使他想,郗愔和謝安也不會答應。
秦國缺糧,將士和百姓都吃不飽,軍心不定,人心不穩。遇大兵壓境,勝利的天平自然會漸漸傾斜。
如果秦國不缺糧,將士百姓都能豐衣足食,論個人的戰鬥力,實際上高於桓漢士兵。尤其是秦國的騎兵,橫掃漠南,驅逐賊寇,實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桓容鐵了心要打,倒也不是不可以。
但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傷亡必定會幾倍甚至幾十倍上升,到頭來分出勝負,卻是漢室實力大損,予外族可趁之機,重演永嘉之後的慘禍。
“天命嗎?”
立足長安城下,桓容難言是什麼心情。
喜悅?
還是摻雜幾分苦澀?
為恢復華夏,南北必須統一。
為償僅有的一點私念,他同秦璟曾於帳下定約。
時至今日,事到臨頭,他又變得不確定。將心比心,換成是他,真能拋下一切?
桓容握緊佩劍,用力的咬牙,嘴裡嚐到更多苦澀,隱隱夾雜著鐵鏽的滋味。
“陛下,桓刺使已至帳前。”
“阿兄到了?快請。”
思緒被宦者打斷,桓容打了個激靈,用力拍了下臉,逼自己拋開紛雜的念頭。
這一幕恰好被入賬的桓石秀看到。
桓刺使詫異的挑了下眉,拱手行禮之後,好奇問道:“陛下可是有煩心事?”
“確有。”桓容沒有否認,卻不打算詳敘,而是鋪開輿圖,指著圖上長安的位置,道,“阿兄,長安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城內將兵能征善戰,且有數萬青壯可以徵召。如要強-攻,死傷定然不小。”
談起攻城,桓石秀立刻嚴肅起來。
“陛下所言甚是,要下此城,需得從長計議。”
賈秉請見時,桓容和桓石秀正就攻城之策展開商議。依照桓石秀的意見,最好先發起一次強襲,摸一摸長安的底。
“臣得訊息,秦有重兵駐於邊境。為防中途生變,攻城之戰需得謹慎,卻也要速戰速決。”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困難異常。
此時的長安不比建康,卻也有幾十萬人口。單憑人命去拼,實是下策。
最好的辦法就是堅兵頓城,圍而不攻,等到城內糧食耗盡,人心不穩乃至生出混亂,漢軍趁勢進兵,城池輕易可下。
此計固然好,要擔的風險委實不小。
秦瑒秦玖駐兵邊境,此前是秦兵短板,如今變成懸在漢軍頭頂的一把刀。
拖得時間長了,邊州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