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第1/4 頁)
上巳節後,司馬昱連發兩道聖旨,一道免幽州三年糧稅,許州治所自留商稅,令發半歲軍餉;一道增新安郡公主食邑三百,虎賁五人。
詔書既下,滿朝譁然。
司馬道福已有食邑五百,如今又增三百,實封不僅超過姊妹,甚至在兩個皇子之上。
新安郡治於揚州,遙領州牧的不是旁人,正是桓大司馬。
對桓大司馬來說,八百戶糧稅不過是九牛一毛。但招呼不打一聲,就將公主食邑增至八百,是否膽肥了點?
關係到面子問題,眾人料定會計較一番。
讓人驚奇的是,桓大司馬一聲沒出,任由詔書發下。
眾人面面相覷,都是滿頭霧水。
不禁生出猜測,司馬道福嫁給桓濟,桓濟又是桓溫親子,這裡面兜兜轉轉,或許是左手出右手進,未必如表面看起來簡單。
說不準,天子和大司馬早在背地裡達成協議?
殊不見,前腳將公主食邑選在射陽,後腳就免去幽州三年糧稅,更許自留商稅。仔細算算這筆賬,桓容壓根就沒有吃虧。
不過,眾人也有擔憂。
桓豁掌荊州,桓衝治江州,桓大司馬領豫州,桓容控幽州。
鋪開輿圖,桓氏掌控的州郡連成一線,皆為衝要之地。不考慮父子兄弟前的嫌隙,財路不缺又有強兵,桓氏隱然成為國中之國,不容小覷。
如果再將益州和寧州拉攏過去,後果幾乎不可想象。
偏偏怕什麼來什麼。
詔書宣讀之後,桓大司馬當殿上奏,“近歲梁、益多賊寇,亂地方之治,害民匪淺。當地治所不能派兵剿滅,實乃無能瀆職,當依律拿下,交三省一臺嚴問。”
“寧州刺使周仲孫深諳兵法,文韜武略,不世之臣。兩度隨天軍北伐,破成漢之際,立下赫赫功勳。”
“今民受賊寇之苦久矣。臣請陛下下旨,以寧州刺使監梁、益二州諸軍事,兼領益州刺使,剿匪除賊,安撫百姓,以彰陛下愛民之德。”
尾音落下,滿殿寂靜。
郗愔不出聲,謝安王坦之同樣未有行動。其他人心知不妥,卻沒有出言相爭的勇氣。
司馬昱坐在殿上,目光掃過群臣,心中失望難掩。
“陛下。”郗愔終於開口,出乎眾人預料,沒有同桓溫據理力爭,而是贊同其言,“寧州刺使確有幹才,臣附大司馬之議。”
剎那之間,殿中變得更靜,落針可聞。
似約定一般,郗超等先後出班,附和桓溫奏請。
司馬昱孤立無援。
一旦桓溫強硬起來,他沒有任何勝算。郗愔又莫名的改變立場,他更沒有方對的餘地。
無奈,只能當殿下旨,準桓大司馬奏請,需寧州刺使兼領益州,監三州軍事。
如此一來,自西向東,沿長江一線,除了郗愔掌控的徐、兗等地,均為桓氏及其盟友掌控。
滿朝文武知曉其害,奈何手無兵權,有兵權的又不願意站出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天子下旨,桓大司馬達成所願。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官家和大司馬壓根沒有達成默契。分明是桓大司馬設了套,引司馬昱踩入其中。
想必司馬昱不踐前諾,不授九錫,反而想方設法拖延,甚至設計削弱大司馬民望,使後者生出不滿。無心再用懷柔手段,以雷霆之勢拿下三州,明擺著告訴天子,安心做個提線木偶且罷,如果再敢起旁的心思,後果自負!
朝會之後,桓大司馬未回城外大營,而是改道青溪裡,前往桓容的宅院。
自南康公主搬入青溪裡,遲遲不肯回到桓府,夫妻不和已經擺上檯面。懾於桓大司馬之威,無人敢大肆傳播流言,僅有寥寥幾個婢僕暗中說嘴,隔日就被送去田莊,全家都從城內消失。
自從,桓府上下口風更嚴。
車架停在府門前,早有健僕候在一旁。
桓大司馬推開車門,望著高過十尺的院牆,再看牆內突起的角樓和木臺,不由得眸光微凝。
這是尋常宅院?
分明是按照防禦外敵建造!
他曾到過此宅,那時門前還掛著庾氏匾額。牆內如何暫且不論,僅就外部而言,絕對經過多番改建,並有通曉機關的能人巧匠經手。
這麼短的時間,究竟是如何做到,又是如何隱瞞訊息?
思量間,南康公主已從院中行來,絹襖長裙,裙邊如流雲鋪展,蔽髻上瓚金釵,流蘇輕輕搖曳,帶起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