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第2/3 頁)
容揖禮。
桓容沒有準備,著實吃驚不小。忙跟著站起身,口中道:“範公這是為何?”
“寧有一不情之請,請郡公應允。”
“範公儘管開口,”桓容托住範寧的手臂,正色道,“如能辦到,容定不推辭。”
如果辦不到,他也沒辦法不是?
“寧有志在地方辦學,欲仿幽州書院章程。請郡公不吝相授,寧感激不盡。”
話落,範寧再次深深揖禮,久久不起。
明明看著飄逸瀟灑,很有魏晉名士風範,可一身的力氣著實不小。範寧決意下拜,桓容咬牙都沒能攔住。
好在他為的是辦學,對桓容而言並非難事。
如果能借機推廣幽州書院的章程和教學理念,更是難得的好事。
但是,有些話必須提前講清楚,以免彼此產生誤會,幫忙到最後沒得一聲感謝,反而要落下不小的埋怨。
“範公有此意,容自不會推卻。然而,有些話需得詳告範公,範公可詳加考慮,再行做出決定。”
“郡公請講。”
“方才容話中所言,僅包含書院部分章程。幽州書院不僅教授老莊孔孟,同樣有法家兵家之學。凡入書院的學子,皆要勤習君子六藝,有執筆成文、持-槍-上陣的本領。”
“此外,學中現分兩院,東院研習各家學說,西院則注重匠藝。”
“匠藝?”範寧面露驚訝,愕然道,“匠藝也能成學?”
“為何不能?”桓容挑眉,“昔日建安三神醫,範公可曾聽聞?”
所謂建安三神醫,即是指神醫華佗、醫聖張仲景以及流傳下“杏林春暖”的東吳名醫董奉。
提起這三人,是為讓範寧明白,除他所推崇的儒家和東晉流行的道家,這些能治病救人的醫術同樣可為學說。
此外,包括木工、鑄鐵、機關等被視為不上大雅之堂的手藝,同樣可為教學。
“書院每季都要考試,成績優秀者得獎。連續四次末尾者,或延長學時,或開除出書院。”
“凡入西院者,學成後皆要留幽州工坊三年。”
“東院學成者,先由州中正品評,後參加治所考試。成績優秀者可入州郡縣為職吏。不為官亦可從軍,兩者之外還可留於書院。”
“如都不願,又當如何?”範寧忍不住問了一句。
“當此亂世,凡為丈夫,必有一番抱負。”桓容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笑道,“範公以為,習得一身本領,身處邊州,北有強鄰,學成之人會當如何?”
幽州書院發展至今,已有些偏離桓容設定的軌道。但這種偏離是向好,無需刻意阻止。
正如之前所言,如今還是亂世,一旦遇上兵禍,無論士族高門還是庶人百姓都是朝不保夕。
桓容要的是能橫掃外族、氣吞山河的軍隊,要的是能在其位謀其政,未必愛民如子,卻能切實奉行職責的官員。
幽州書院的發展,讓他看到了這個希望。
按照後世的話來講,書院完全就是一個大雜燴,集大學、軍-校和技校的職能於一身。從書院中走出的人才,幾乎無一例外,都有著驅逐外族、恢復華夏甚至開疆拓土的宏願。
桓容本以為是自己的辦學理念使然,殊不知,聽過幾位先生講課,方才徹底明白,比起這些法家、兵家乃至儒家,自己的氣魄似乎還有點“小”。
現在的儒家並不像後世。
桓容不是這方面的人才,但也能清楚體會到,這個時期的儒家名士甚至帶著點法家的色彩。而法家更不用講,當年的秦國飛速發展,繼而一統六國,奉行的就是法家學說。
看看這些先生灌輸給學子的理念,再聽聽學子們發下的宏願,桓容陡然間發現,想要撬動歷史似乎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把握方向,讓歷史沿著好的方向發展。
桓容講了許多,關乎書院大大小小的章程以及不同細節。
範寧始終認真聽著,幾次出聲詢問,都是直指重點。桓容聽過之後,亦有醍醐灌頂之感。
兩人越說越投-機,足足說了兩個時辰,仍是意猶未盡。到最後,桓容乾脆吩咐設宴,把人留下吃飯,飯後繼續談。
其他來訪的人沒能見到正主,知曉被設宴款待的是範寧,腦中浮現數個念頭。
範寧本身沒有官職,卻和太原王氏是姻親,兩家的關係始終不錯。兩次拜訪淮南郡公,十有八-九和太原王氏脫不開關係。
此番二人長談,淮南郡公更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