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第1/3 頁)
大災如期而至。
從七月至八月,南地連降大雨,陸續有數個郡縣遭遇水災。
當地治所不敢延誤,送信的快馬日夜兼程,馳往建康飛報。
朝會剛剛結束,臺城的鼓聲驟然又起。
群臣聞召,知曉事情緊急,顧不得還家,忙令健僕調轉方向,迅速向臺城飛馳而去。
文武齊聚太極殿,桓容高坐御座,神情凝重。宦者揚起聲音,災報宣於朝堂,一字不漏。
尾音落下,殿中氣氛更顯凝重。災情比預料更為嚴重,似黑雲壓城,沉甸甸壓在眾人心頭。
桓容掃視群臣,向身側宦者示意。
宦者應諾,上前兩步,宣讀剛剛擬定的詔書。這份詔書是臨時草擬,未過三省,內容究竟如何,連謝安和王彪之都未知端地。
宦者宣讀時,太極殿內一片寂靜。除了略顯尖銳的嗓子,不聞半點聲息。
“令各州治所全力救災,開府庫濟民,不得延誤。”
“救災不力者,事後問罪。輕者降品留用,重者免官,有爵者黜免。”
“瞞報災情、驅逐災民者,黜官,有爵者除。”
“貪墨賑災銀糧者,殺無赦!”
“嘯聚山林、截賑濟錢糧者,殺!”
“阻礙救災者,殺!”
“劫-掠-殺-害災民者,罪重不赦,家人連-坐!”
詔令宣讀完畢,似驚雷劈落,太極殿內久久無聲。
滿朝文武都沒想到,天子會下這樣的詔令。
連-坐?
就在眾人遲疑不定時,謝安突然起身,手持笏板,揚聲道:“陛下英明!”
謝安身為士族家主,此時出聲,代表著陳郡謝氏的態度。
凡在朝的謝氏郎君以及族中姻親,都不會故意和他唱反調。哪怕對“連-坐”持有疑問,也不會貿然出聲。
王彪之沉吟片刻,繼謝安之後出聲,贊同天子旨意。
陳郡謝氏和琅琊王氏先後表態,太原王氏也沒遲疑多久,很快出聲附和。
王坦之去世,琅琊王氏復起,太原王氏在朝中的勢力略有削減。但根基仍在,於旁人來說,依舊是尊龐然大物,一舉一動都可左右政局。
王謝高門先後表態,支援天子決定。
郗愔位在百官之首,抬頭望向御座,僅能看到桓容緊繃的下頜,始終看不清被旒珠遮擋的雙眼。
繼三家之後,以周處為首的吳姓陸續出聲,表明支援天子。王蘊等朝官分成兩派,有的出聲附和,有的始終沉默。
但是,無一例外,始終無人出聲反對。
此時此刻,滿朝文武都屏氣凝神,目光齊聚在郗愔身上。
他們很想知道,對於天子這個決定,郗愔究竟會做何表示。尤其是沒出聲的朝官,更希望藉此來尋找機會,看看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
太極殿中再次陷入寂靜,近乎落針可聞。
郗愔始終不出聲,表情中看不出半點端倪,不下數人繃緊了神經。
唯獨謝安神情安然,好整以暇的看著笏板背面,時而提筆寫上幾個字,似乎感覺不到緊張氣氛。
眾人的心幾乎提到嗓子眼,郗愔終於開口,一錘定音。
“陛下聖明,臣附此議!”
緊張的氣氛登時一掃而空,眾人神情百態,欣慰有之、詫異有之、茫然亦有之。謝安掃過眾人,嘴角微微勾起,眼前這一切,早在他預料之中。
郗方回何許人也?
如在大事上不分輕重,豈非看輕了他,更看低高平郗氏滿門!沒有此等眼光,如何能掌控北府軍、鎮守建康門戶多年?
桓容向郗愔頷首。
即便知道郗愔的性格,明白他在大事上絕對拎得清,不會突然腦抽犯糊塗,但在某時某刻,桓容依舊屏住呼吸,和殿中文武一樣,心提到嗓子眼,本能的生出幾分不確定。
畢竟“連-坐”非同小可,以當下風氣,在聖旨中寫明確有幾分不妥。
然而,非常時行非常法。
災情如火,各地急報送到,不說十萬火急也不差多少。這個關頭,不以重罰警之,震懾宵小,一旦口子開啟,輕易無法合攏,造成的後果無法估量。
與其事後補救,莫如提前紮好口子。
人言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但有機會減小損失,又怎能眼睜睜看著事情發生?
鋼刀懸在頭頂,還是硬要往死路上走,屬於砸都砸不醒,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