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第2/4 頁)
較感激,所以都相信何興懷,願意何興懷調解。
本來,何興懷已經調解的差不多了,沒想到又發現了古董,相當於又節外生枝了。
不過,普通人不懂古董,何興懷雖然懂一些書畫,但對於瓷器他就抓瞎了,於是大家就決定,先把東西的價值弄清楚了再說。
孟子濤的年紀總歸是一個硬傷,何興懷怕大哥和妹妹覺得孟子濤“嘴止無毛,辦事不牢”,又解釋了一句:“你們別看小濤年紀小,不過他可是鄭安志鄭老的關門弟子,這位鄭老你們可能不認識,我這麼說吧,他是業界頂級的老前輩,在業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另外,小濤的眼力那也是沒得說,而且名氣也很大,鑑定一件古董,最起碼的收費也要上千,當然,今天肯定是不用收費的。”
說到最後,何興懷對著孟子濤眨眨眼,搞得孟子濤有些不好意思,大家也都笑了起來。
何興保笑著說道:“都是一家人,有什麼不信的,咱們不說了,先看看這幾件東西吧。”
何小妹也表示同意。
“行,那我先看看再說。”
孟子濤笑著點了點頭,先拿起了桌上的那隻木葉盞
在我國的陶瓷文化中,吉州窯可謂為一個非常特殊的窯口。眾多吉州窯作品中充滿了禪的智慧與美學特徵,實則也並非偶然,因為吉州窯產生的主要原因便註定了吉州窯器物中禪意詩徵。
吉州窯產生在贛南地區,在唐宋時期,贛南是我國禪宗寺院密集、大師輩出的地區。在此種特殊環境中,吉州窯的產生與發展直接受到了禪宗的影響甚至是約束。
在當時,大禪師們按照禪宗哲學與美學的要求,指導和規定為寺院生產法事所用及僧侶們日用的陶瓷器物。禪意吉州窯器主要集中於茶器、香器與花器三個方面,近幾年出土的吉州窯產品中,有見其玳瑁釉產品之爐、瓶、盒三件一套者。
透過對這些器物的整理與研究,讓今人可透過此三種渠道更進一步瞭解和親近那時禪寺中禪僧們的禪意生活。
因此,有理由相信木葉盞可能為禪寺僧人們訂製的特殊專用品種,其所表現出來的意境,也頗近於禪理。
一般來說,各類此盞之木葉,大小不一,無一片雷同,且都可以看出是窯工信手取來,並無任何刻意選擇,取其“貝葉”之意境,而不在於形。
這隻木葉盞內外施黑釉,碗底內有木葉紋,木葉的筋絡分明,葉柄和主筋呈青黃的暖色調,折臥於帶有青藍色調的葉片中,木葉曲捲折迭姿態,充滿著禪意,圈足及底露胎,胎呈深米黃色。
現在傳世及出土所見木葉盞,其碗心木葉多經脈含糊不清,此件木葉紋輪廓、經脈極為清晰,應該說是吉州窯同類器中極少之上品。
不過,讓孟子濤有些可惜的是,木葉盞口沿處的缺口,雖然確實不算大,但無疑影響了這件上品木葉盞的品相,當然也就影響了它的價值。
孟子濤把木葉盞放回桌子,接著問道:“大伯,你們知道這些東西的來歷嗎?我的意思是說,爺爺當初是怎麼得到他們的。”
大家都搖了搖頭,何興保說道:“我們以前連有這東西都不知道,還是因為昨天心血來潮,整理老宅子的時候,才在一個盒子裡面發現它們的。”
“那盒子呢?”孟子濤連忙問道。
何興保回道:“那盒子看起來挺爛的,我扔到柴房裡面去了。”
“大伯,你能不能去把那隻盒子拿過來?”
孟子濤接著解釋道:“我們這行,一般來說,有來歷的東西,價錢往往高於沒有來歷的,如果能夠搞清楚這些東西的來歷,賣的時候,價錢肯定能夠提高一些的。”
“好好好,我馬上去把盒子拿過來,你慢慢看吧。”何興保一聽能夠提高賣價,連忙站起身來,快步走出了門。(未完待續。)
第四百七十八章 總要來點事
孟子濤接著鑑賞剩下的幾件東西,這些都是文房用品,分別是印章、硯臺、筆洗、古墨,以及一支禿了毛的毛筆。
孟子濤先拿起那枚印章,這枚印章的材質為田黃石,橘皮紅色,質地溫潤凝膩,顏色嬌嫩明豔,品質十分出眾。此章為六面平式田黃方章,表面平素無紋,印面刻有篆體印文。
孟子濤辨認了一下,這是一方姓名印章,印文的姓名為蔣友山,他回憶了一下,對這個名字一點印象都沒有。
“這個應該是田黃吧?”何興懷問道。
孟子濤回道:“確實是田黃,品質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