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2/4 頁)
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裡,故有陰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臟的天干庚辛中的“庚”。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煉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經過進火而昇華,最後聚於泥丸宮,這就叫做“三花聚頂”。頂者,鼎也。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恍若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三花聚頂”的景象
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
內丹學術語。“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侷限,遂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係。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不過,在這部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是《鍾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以為日月執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於“中元”,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於“下元”,所謂“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的下丹田。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三陽(壬、丙、庚)上朝於天宮(腦門)內院,於是心神也返於天宮,五氣也就朝於上元。關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製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瞭其要領。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干、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透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階境界。
“五氣朝元”的景象
由於“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