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3/4 頁)
湖中星羅棋佈,分佈著一百多座造型各異的小島。
周圍一片無邊無際的森林,景色清雅秀麗,其中樟腦樹遍佈,不但能作為一種藥材,加工後的樟腦丸和樟腦油,無疑能作為一種特產出口。
最近在附近山脈中發現石灰石和大理石礦脈,此兩種礦產都是後世臺灣儲量最大的礦藏,開採也較為容易,火藥的大規模應用,即使產量不高,也足夠當前使用了,徹底解決了造橋修路的難題。
臺南市初具雛形,驅使當地土番做重體力勞動,不過送給幾個部族酋長一批瓷器和絲綢,再用戰刀和胡蘿蔔雙重攻勢下,很輕易征服上萬少數民族。
城中到處都在開挖溝渠,準備用磚瓦水泥建造出複雜的下水道系統,不過進展緩慢,因為人手都要集中用於開荒修路上,靠近山脈的城堡連地基都沒挖好。
珊瑚潭所在的平原上,一萬多百姓熱情高漲的正在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忙而不亂的推土挖溝,準備用湖水澆灌土地,無數窩棚遍佈道路兩旁,來往的牛車馬車蔚為壯觀,其中幾位老者站在一座草棚內,聚精會神的討論問題。
寬鬆的統治方式,無疑徹底激發出百姓們的自覺性,以萬人為一個聚集單位的群體裡,德高望重的老者和最有經驗的老師傅,接二連三的被任命為官吏。
張灝還是低估這時代百姓對於宗族長老的服從和信任,其實遠比任命一大堆的外來官吏來的更有效,甚至出於長期來自官吏的壓榨和欺壓,使得這些流民根本不信任官府。
封建王朝往往立國之後就能迅速穩定人心,大亂之後必能大治,其中官府只起到監督和鎮壓的作用,說白了,就是組織人手修建水利,道路而已,其他都是百姓自覺恢復經濟,甚至官府還起到破壞經濟的作用,催繳賦稅,組織徭役,徵兵打仗,幸好還能提供耕牛和種子,審理案件和維護地方治安,但那也無非是為了更好的魚肉百姓罷了。
可憐灝二爺動輒拿後世的標準去看待問題,總以為百姓離了政府就活不下去,什麼事都需要周密安排,需要宏觀調控,詳細統籌安排,還以為自己會累死在開荒的前期,但事實證明,無為而治的效果更好,起碼頭三年如此,不用官府催促,百姓就能自己建立村鎮和完善百業。
例子很簡單,有勞力的家庭會開墾荒田,有手藝的自然會繼承祖業,沒有手藝不願種田的可以販賣貨物,各行各業都急缺人手,根本不愁誰會餓死,反正臺灣府不歧視任何行業,大家完全可以憑藉雙手去養活自己。
而百姓中破天荒的出現很多大官,在這時代絕對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以至於十幾個聚集區的十數萬百姓,被感激流涕的老輩們率領,開始轟轟烈烈,類似八仙過海似地大開荒運動,開荒田,造漁船,開鹽場,挖煤挖礦,種植桑葚,茶樹,女人們種田養蠶,圈養牲畜,結合本村子附近的地形地貌,開始為了將來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戰。
張灝要做到的就是牢牢把持軍權和民政,培養大量官吏維持地方治安和收繳稅賦,永遠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慧和創造力,漢人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一經爆發,短短一年的時間,臺南就大有成為魚米之鄉的架勢。
亂世出英雄,很多從百姓中脫穎而出的人才被推舉而出,擔任各級官吏或是衙役,他們都必須經過洗腦和初級文化的簡單教育,而作為基層權利頗大的村長,則要由國公府親自頒發象徵權利的檀木權杖,和一個非常隆重莊嚴,甚至帶有神聖感覺的宣誓儀式,賜以村長們獨一無二的榮耀和體面,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惹得無數百姓對英國公張家死心塌地,培養出一大批新貴階層,因此張灝對於下面的掌控力大增。
成立獨特的監察系統,法院和行政官衙,張灝採取三權分立的作法,使得各級官吏相互制衡,設立鄉鎮一級的長老議會監督官吏,推進人人平等的理念,用意是解放大量的勞動力,畢竟婦女能頂半邊天嘛,缺少人口時必須如此。
而國公府則是至高無上的**王國,用各種宣傳手段,促使全民增加對張家的忠誠和依賴,當然上頭還得加上大明皇帝,而張家則是皇帝任命的唯一合法貴族。
為了消除隱患,張灝很快推出一個土著傀儡為國王,並選派三百人的土著朝貢使團,帶著大批的土特產,經海路趕赴京城,向大明天子朝貢和取得合法地位,而張灝則是漢人港口的水師提督,保護偷渡而來的漢人流民,並和國王大人有著極為親密信賴的私人交往。
經過各地實際考察和判斷,張灝竟然得出只要人口達到一百萬人,就能完全自給自足的結論,假如人口達到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