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技術壁壘(第1/2 頁)
胡一飛在有條不紊籌備新片,《瘋狂的石頭》海外收益也陸續到賬。香港破了1350萬,不知道夠不夠得上年度top10。臺灣說是賣的挺火,卻是相對內地影片而言。其實也就1500萬新臺幣,合計500萬人民幣的票房,各項費用一扣。蛋糕一分,到家族影業賬戶上的,也就沒有多少。真正賺錢的大頭,還在韓國。最終票房達到120萬人次,創造了內地電影在韓國的票房紀錄,而“家族影業”最少能分350萬美元純收益,那就是2900多萬人民幣了。
還有新馬泰一些地方,積少成多,也算不錯。
如果再算上《浪漫滿屋》破億的超卓收入,公司賬面上豁然有近兩億的資金。
要知道,現在還不是年終算總賬的時候,柳青青家的服裝品牌還在繼續擴充套件中,盈利是肯定的。這可是一筆大錢,光存進銀行就太可惜了。韓密琢磨著要蓋新樓,推翻原地的老式樓房,為公司置辦一個新家。
被胡一飛拒絕了!
這筆錢他留著還有大用,至少有三個計劃等待實施,這點錢都還不夠用。
第一個計劃便先取出部分資金,將他早有計劃的網路公司順便開了起來,地址就坐落在公司樓下。
it人才拜託獵頭公司繼續尋找,如果有可能,去美國矽谷挖來頂級人才也在所不惜。但基礎的程式設計師卻可以提前就位上班了。胡一飛不會碼程式,卻會佈置網站框架,提出研發方向。他給出了清晰的網站概念,一個新型的sns社交網站,讓十幾個精英程式設計師們先研究著。國際網址他都搶注了好幾個,至於網站名字,就叫k吧。
另外一個計劃,他早有心,卻更加無力。
胡一飛心裡非常清楚,未來的電影都是特效的天下。
一個沒有自己高尖端特效技術的公司,再怎麼賺錢也始終是小打小鬧。但想要自己弄一家上檔次的動畫特效公司,投入就不只是一億兩億那麼簡單了。好萊塢技術壁壘太過森嚴,連中國都知道防備好萊塢大片大肆搶佔內地市場,精明的美國人又豈不會對外來者進行防備呢。全球不知多少國家,想要好萊塢的特效技術,可這才是他們搶佔全球市場的神兵利器,如何會外洩。
想要真正弄到高尖端技術,是萬難的。除非自己發錢,去請美國人幫你做。那樣的話,錢財自然倒流進美國人的錢包裡,情況也無疑與飲鴆止渴。
而之所以想要有自己的特效公司,也是為第三個計劃著想。
大片洶湧如潮的年代,胡一飛如何甘心始終拍著小成本喜劇片呢。有朝一日時機成熟,他肯定是要大搞一番的。
……
當然,現在想這些都為時過早。
胡一飛的這部新片,就劇情來說其實也很簡單,好大喜功的警察局長要搞一次搶劫銀行的實戰演習,被選來扮演綁匪的警察偏偏是個秋菊似的一根筋,所有人都當這次演習是場遊戲,只有他一個人格外投入,彷彿導演不喊“cut”就堅決不出戲的尹天仇。於是,本來走走過場、輕易就可以結束的演習,在他一個人的堅持之下,慢慢地失去控制……
這種略顯荒誕的失控感,讓人看了倍感親切,甚至會不由自主地想起科恩兄弟的《冰血暴》、《真情假愛》、《老婦殺手》。與科恩兄弟不動聲色的幽默不同。原本的片名叫《率性而活》,如果你只看了片名,一定沒多少看下去的慾望。那隻能怪他們翻譯不好。即使概括了主人公的性格很準確。說不好是有原因的,沒有流行的元素,勾引不來被資訊淹沒的大眾的眼光。
事實上,片子哪怕語言不通,也無法掩蓋一部豆瓣評分過8.2的優秀喜劇製作。
與《瘋狂的石頭》《我叫劉躍進》相似,都是小製作小故事,人物不多,沒有那麼多花花綠綠的多餘。不同的是,前兩者玩的是套中套連環局,《率性而活》玩的是好像是選擇題,每到一個路口都有若干選項,一路走下去,又回到了起點,也講究起承轉合,講究總分總的結構。
另外,說它簡單還因為它的場景不多,簡單到舞臺劇的地步,主要場景就是銀行內外。
胡一飛拿來改編,當然會新增許多私料。
許多搞笑橋段,都要中國化。雖然失之含蓄,卻也更直接,更有效。如果能做到超越前作,在爆笑程度上與《瘋狂的石頭》相比,也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原作裡韓國人敢於拿自己的政府開涮,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基礎之一。在一個扮演綁匪的偏執狂警察面前,居然整個城市的警察和s.w.a.t都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