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章:一戰成名(再中)(第1/7 頁)
多年之後,人們談論鬼見愁戰役的時候,都把佛堂伏擊看做關鍵。從結果看,這個階段殲滅的敵軍機甲總數超過三百,聯軍最最精銳的先鋒基本被全殲;突擊隊這邊,僅僅只有幾人輕傷,毀壞的機甲也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補充。
這是奇蹟,近乎於神蹟。然而當後人覆盤推演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認可當時的決策,一些經驗豐富的名將甚至會告誡自己的學生,遇到類似情況不可輕易模仿,餘下的人沒有把話扣死,說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如果你手下有六位戰神、一位超級戰神的話,可以試試看。”
這句話充滿感慨意味。將來人們會看到,突擊隊員中有六位成長為戰神,其餘全部四級以上;雖然在參加鬼見愁戰役的時候,他們沒到這種地步,但也反應出基本功之強大,與不可限量的潛力。至於超級戰神,那是第四次星際大戰中新生的稱號,指那些能夠穩壓戰神一籌的超級強者。
紅榜百名機甲戰神,很多排名存在爭議,第一名未必穩贏第一百名,這是每個瞭解紅榜的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在談論超級戰神的時候不存在這種狀況,戰後為大家所公認的,整個托馬斯星域有九個半人具備資格。他們當中,每一個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特殊天賦,要不就是經過改造。
換言之,普通人無論怎樣努力,都不可能達到超級戰神那種高度。
僅僅有一批強悍部下還不夠,佛堂之戰,有很多因素髮揮出關鍵作用。比如屠夫,沒有他出面誘導敵軍,最終把一支強悍的機甲戰隊帶成一盤散沙的潰兵,即便突擊隊再強一些,也不敢輕易言勝。
這與機甲的戰鬥方式有關,佛堂這種地方,黑咕隆咚、到處是障礙,遠端火力基本作廢。近身格鬥,人數優勢比遠端對轟時作用更大。實戰當中,三方聯軍的隊形在之前的行進中徹底打亂,空有人數優勢無法發揮;相反突擊隊這邊,三人小組配合默契,一個動作、一次停頓就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折衝下來反而佔據上風,處處以多打少。
形成這種戰鬥局面,愈發體現出屠夫的作用巨大,後面的戰鬥證明了這點,當屠夫身份暴露失去功效後,突擊隊的壓力陡然增大,不但沒辦法複製輝煌,傷亡也直線增加。其它還有如環境,雙方參戰時的狀態,以及斬首順利實施等等,這些因素當中但凡有哪個做些改變,結果都有可能完全兩樣。
當然,戰場上環境因素對雙方而言是對等存在,要把這些因素全部發揮,指揮者是關鍵中的關鍵。拿屠夫來講,讓他全心全意為突擊隊服務不是幾句威脅就能做到的事情,攻心才是王道。因此在戰後,人們一方面承認這是牛犇的成名之戰,又覺得這場勝利有運氣成分,並針對戰局給出更加穩妥的方案。
突擊隊應該扼守谷口,以絕對優勢的地理位置阻擊從山谷出來的疲憊之師。那樣的話,三方聯軍無法展開兵力,只能使用添油戰術一點點去磨;根據後來情況的發展,突擊隊應能支援到援軍抵達,還是可以獲得勝利。另外需要提到的是,三方聯軍不知這邊深淺,被阻擊的時候傷亡如果太大,有可能選擇退兵。相反按照實際打法,突擊隊有可能失敗、甚至被殲滅,那樣的話,整個前線的戰局將改寫。
毫無疑問,阻擊更加保險,只不過,這是後來者在已知局面如何演變的情況下做推導。對當事者而言,鬼見愁戰役展開時,突擊隊雖然“預定”有援兵,但對其規模、抵達時間、兵力構成等等方面完全沒譜,只能按照現有情況策劃。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條,當時,牛犇與大部分突擊隊員心裡想的是完全不同的事。
......
......
“好望角條件艱苦,製造能力極為有限,重要部件依靠外界運輸。”
“雲潮前期星路斷絕,哪方都得不到補充。”
戰鬥間歇,鬼見愁谷口,三四十臺基本完好的機甲排列整齊,谷內還有人朝外搬運。挨著機甲的那塊空地上,一群絕望的聯軍俘虜東倒西歪,慘敗加上疲累到極點,這些人顯得異常安分,有些實在熬不住,竟然不顧天氣寒冷,呼呼大睡。
我是戰俘我怕誰。大家心裡抱著“反正已經投降”的態度,聽天由命。
“即使有機甲,還要有人駕駛。步兵可以拉人湊數,機甲不行。”
對著那群毫無鬥志的戰俘,牛犇心裡默默思量。
“這樣算起來......”
初步審訊已經有了結果,三方聯軍主力三千,先鋒五百,前方清一色主戰突擊機甲,重型機甲與那種改裝的運兵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