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十五章 小小古城,有人牽掛(第1/7 頁)
天門西八十里有座年代久遠的小城,.曾幾何時,這裡也有過車馬熙熙的盛狀,但到了今日,城內居民基本搬空,留下來的要麼是老弱病殘,要麼是些流浪為生的特殊人士。城內穿行,只見到青磚灰瓦爬滿了藤蔓,斷壁殘桓之中,時而閃過野狗的身影。
哦對了,城內還有一家客棧,名曰:龍門。
除了這些,小城已是荒城一座。
古城荒廢,天門成為孤地,周圍最近的城市位於三百多公里之外。誰都沒想到,當鐵甲橫流朝天門洶洶而來,有一支軍隊選擇在這個廢棄的地方扎樁立營,英勇抗擊。
最開始,習慣了敵軍一觸即潰的帝**隊沒把這座明顯廢棄的小城放在眼裡,先鋒僅一個連隊的兵力就大搖大擺地進了城,結果遇到伏擊,百多人全軍覆滅。到了第二天,後續的帝**隊依舊不太重視,雖然進攻兵力翻倍、且增加了裝甲力量,但就內心講,仍把這裡的抵抗看成“臨時性阻擊”,而非決戰的開端。
這樣的判斷自有其道理,要知道,小城與天門之間空曠平坦,對大軍的行動極其便利。帝**隊如果繞行,既能順利地對對天門市展開攻擊,也能掉頭將小城包圍,將守衛在這裡的聯邦軍隊全殲。換句話說,在此駐軍對天門的攻防並無太大影響,除非其數量龐大到能夠對帝國主力構成威脅。
然而小城沒有那麼大的容量,聯邦也無資格那樣奢侈,把精銳部隊部署在這裡等於朝帝國嘴裡塞塊肉,不值,而且不智。
草草偵查後,帝國指揮官判斷那支僥倖成功的聯邦軍隊或許已經後撤,城內已經空了。
“等拿下天門,定要查出是那支部隊乾的事。”
基於這種判斷,並有上層“緊壓天門、緩緩攻擊”的總體方針,帝國指揮官鶴碧秋也先才會犯錯,派出的兵力並不足夠。
結果,又是全滅。
兩次乾脆利落的伏擊,殘酷地現實使得鶴碧秋也先認識到,這座幾乎沒有人居住破敗古城中至少隱匿著聯邦的一個團!
接下來,他開始把它當做正兒八經的城市進行強攻。
炮火,突擊,分割,絞殺,三日激戰,城內城外產生上千具屍體,本就破敗不堪的小城在槍炮的蹂躪下越發淒涼,但卻依舊掌控在聯邦軍隊之手,似乎它記起自己被賦予的使命,誓死用身軀捍衛天門。
至此,帝國方面漸漸意識到,不把弄清這座小小的城市裡到底駐紮著多少人、並將其碾碎,帝國甚至都無法安心地圍攻天門。
對小城與駐紮在這裡的聯邦軍隊而言,能夠讓帝國方面形成這種印象,已經可以算作奇蹟。反過來對攻擊方來說,這三天的戰鬥簡直是災難,是對全體帝**隊的羞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動戰爭,帝國的主要砝碼是裝甲部隊,但在投入上,主要分配在兩翼攻擊群,其次才是城市正面。另外還有最強大的皇家第二師團,數千臺主戰機甲,被放到橫斷山區對古山坳形成威懾。
此時此刻,第二師團依舊就位,左右兩大攻擊群長驅直入,已從兩側越過天門,隨時可以合圍。正面戰場,裝甲部隊各有使命,導致帝國方面在小城這個方向的裝甲力量不是太強。當意識到遇著硬骨頭的時候,偏偏趕上川崎接到二皇子的催促,對天門的攻擊由緩轉急,各個地方都爆發了激戰,難以在短時間內抽調兵力。
假如不著急,可以歇幾天等待後援,要不了多久,更多帝**隊便能抵達前線。但在預計中,三天後的天門已經劃歸到帝國版圖,屆時若連這座小城都沒拿下,讓人情何以堪?
邊野從燕子塢來到前線,不知從誰那裡聽到小城這裡的事情,親自過來視察。遺憾的是他沒帶來更多兵力,只給了一道不容反駁的命令。
“不計犧牲,必須拿下,而且要儘快!”
於是便有了十月十六日的事情,自清晨起,先是炮火密集覆蓋,接下來,一個由近百臺主戰機甲組成的臨時大隊攻入城區,身後是大批為巷戰準備的步兵。
過去小城繁盛時,人口從未超過二十萬,方圓不過十餘平方,並有一條小河貫穿其中。在一個面積如此狹小、又算不上重地的地方投入如此多力量,前所未有。
激戰從凌晨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小城內的每塊磚石、每一粒沙土都曾經在炮火中顫抖,每一條街、每一間房,都見證過鮮血迸發的時刻,令人大惑不解地是,無論帝國付出怎樣的努力與代價,總也不能夠將殘敵清理乾淨。
那片焦土彷彿存在著魔法,能夠憑空長出人,甚至機甲。有好幾次,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