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聯邦之怒(第2/5 頁)
威媒體,數十名記者屢次抗議後,調查委員會才宣佈逐步開放現場,並提醒大家,任何人、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務必在第一時間報告給委員會,而不能為了博取眼球私自刊登。
否則,後果自負。
諸般亂象不去管它,單就調查而言,事情進行的很不順利;首要原因在於,那次爆炸把現場摧毀的過於徹底,會展中心連一具完整的屍體都難找,爆炸後碎片散佈在數公里範圍,有不少被居民、或者孩子撿走,還有些掉到河裡,屋頂,沙土中,給收集證據帶來諸多困難。
調查的另一個重點是人,目前抓到的基本上都是外圍成員,被僱傭來搞破壞的亡命徒,彼此間沒有關聯。包括那些軍人,也只瞭解自身的行動任務,比如掩護、行刺、破壞、爆炸等等,對此次襲擊的最終目標完全沒有頭緒。換句話說,此次行動,除極少數核心成員,襲擊者自己也很迷糊,不知道會是這種結果。
追擊與追捕一直在進行,城市、公路、山林、港口,震怒的聯邦佈下天羅地網,希望能抓來更有價值的物件。從事發到現在,每天都有嫌疑人被抓,立即丟到審訊室接受最嚴格的盤問,如今被關押起來的嫌犯已經破千,遠遠超過當日襲擊可能出現的最大人頭數。
投入這麼大力量,收穫自然不是沒有,但在人們最最關心的幾個問題上,進展始終有限。
第一,襲擊者為何而來?
第二,襲擊為何能夠如此成功?
頭個問題無需解釋多說,只有弄清對方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而從彙集上來的情況看,最可能的猜測是:襲擊者試圖得到某件、或某些遺物,但不清楚具體是什麼,原因也無從得知。
第二個問題包括幾方面內容,首當其衝是內鬼,分佈在各個環節的通敵者。
這麼大的行動,事先不露一點苗頭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襲擊能夠順利進行、並且如此順利,與內鬼的配合密不可分。是誰出賣了聯邦利益,與來自國外的勢力相勾結?
清查工作從一開始就在進行,已經抓了一批人,接下來還會抓更多,遺憾的是,被抓的人和那些普通襲擊者一樣,對核心問題一無所知;還有些人,可能知道一些秘密,但出於恐懼,已經在事發後逃逸、或者乾脆自殺了。
比如,五牛城空港第一主管,為襲擊者入境提供了便利,事發當晚就吞槍自盡,僅留下一行潦草的字:我有罪,請不要牽連我的家人。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每死一個人,意味著線索斷掉一根,調查以極其艱難的方式進行著,直到技術人員努力將資料庫資訊恢復一部分,拿到當日觀展名單後,才獲得突破性進展。
經過一番核對,神國研究會副會長艾倫進入調查人員的視野,原因並不在於其自身,而是他帶來的那些隨行人員,全部為假冒!
名字是真的,人是假的,登記表格上的那些人,現正在各自的崗位上工作,根本不可能跑到五牛看展出。透過與海關資訊進行比對,再與相關國際組織配合調查後發現,跟隨艾倫入境的那些人,至少一半有僱傭軍背景,甚至有國際知名人物在內。
有了方向,事情變得簡單起來,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這批人之所以能夠順利入場,顧言章的作用無可替代;接下來人們又找到線索,最近這幾年,顧言章與艾倫往來密切,而且新近換了助手,那個被其稱為小李的人,實際是個兇名在外的紅榜殺手!
再然後......沒有然後了。
調查進行到這一步,此次事件的性質發生變化,由一次搶掠性的襲擊變成可能導致國家動盪的劇變,也有可能是精心設計的圈套與陰謀,接下來,必須由最上層的人決定走向。
“顧言章是不是聯邦叛徒?”
在聯邦,除了極少數德高望重的老人,沒有誰敢把這句話提到檯面上講。這不是有沒有權力的問題,也不僅僅限於身份地位,而是關乎到整個聯邦政府顏面,以及聯邦的精神傳統能否穩固。
不計較丟不丟臉,只考慮後果,同樣難以抉擇;身為三大名校的榮譽教授,顧言章桃李滿天下,被其認可的四大弟子,個個在聯邦身居要職,假如顧言章是叛徒,他們要不要查?
誰能下這個決定?
總統可以,聯邦議會也可以;然而那必須是在掌握充足的證據之後才有可能發生,目前所知道的情況,顧言章只是行個方便,誰敢現在就把他定性?
可要是不定性,調查就只能按照普通程式走,等涉及到關鍵崗位和關鍵的人,受阻是必然的,糊塗了事的結果可以預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