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改變了原來每週到五公里之外的布林幹河背一次水。
改為每天背水一趟。
聽上去沒什麼,但誰背知道。
無論是酷寒隆冬還是冉冉夏日,從來都沒有間斷過。
同時戰士們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每天洗臉的時候不擦香皂,洗衣服也不用洗衣粉。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那些用過的水存下來,去澆灌小白楊。
戰士一直在努力,即便是這樣,兩個月之後,小白楊還是因為不堪耐受乾旱高溫和風沙的侵襲,當中的九棵相繼枯死。
只剩下一顆。
唯那顆離哨所最近的小白楊樹苗還在頑強地同惡劣的自然環境戰鬥著。
軍旗不倒,戰鬥不止。
心地善良的戰士們為此事傷心不已,訓練沒勁,吃飯無味。
在戰士們的心中,那十顆小白楊樹苗早就成為他們最親密的戰友。
她們是有生命有溫度的,其中九個,犧牲在了共和國的邊境上,她們像孫龍珍一樣,也是烈士。
共和國的烈士!
終於,在戰士們的精心呵護之下,僅剩的那顆小白楊一天天茁壯成長起來。
小哨所在枝繁葉茂的小白楊樹的裝點映襯下,顯得更加綠意盎然,生機勃勃,而官兵們則在不時沙沙作響的小白楊樹的陪伴下,生活得更加充實、更加快樂了。
王亮:“這就是一九八三年發生在塔斯提邊防哨所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評論區。
“感謝老首長!讓我知道孫龍珍烈士,知道小白楊的故事。”
“當過兵的都懂!”
“我們團的!!疆省塔城地區邊防六團,204塔斯提邊防連!!!”
“我是七九年入伍的八零年的兵,部隊在疆省的葉城。新兵訓練三個月後,我們在營房邊戈壁灘上挖樹溝種白楊樹,半個多月的時光,永生難忘!”
“我曾經是一個守衛在東北風雪邊疆的軍人,四年前我在蘇省援建到疆省工作期間,專程到了這個地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們當時從阿拉山口出發到禾角克哨卡,左岔進入國防道,一路沿著中哈國境鐵絲網到的小白楊哨所,淒涼中帶著一種傷感。”
“非常感動,我原本以為《小白楊》僅僅是一首歌罷了,萬萬沒想到當中還有這麼多的故事。孫龍珍烈士,邊防哨所的官兵官兵們,還有那些為共和國邊疆事業奮鬥過犧牲過奉獻過的人們,我向你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聽完王亮的講述,網友們感慨萬分。
孫龍珍這個名字,王亮不提,鮮有人知。
小白楊哨所,有人聽說過,但僅僅是聽說而已。
“一顆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葉兒壯守衛著邊疆。當年的那顆小白楊已經根深葉茂,人民子弟兵永遠紮根在邊疆。憶當年,豪情壯志,看今朝祖國強大,人民安康!”王亮的情緒起來了,回憶的分享也是一件美妙的時候。
王亮繼續講述道:“後來,總政歌舞團創作組的樑上泉同志到塔斯提哨所採風,為小白楊事蹟所感動,譜寫了歌曲《小白楊》。當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軍旅歌唱家閻維文演唱了《小白楊》。一夜之間,這首歌令這個邊防哨所廣為人知,小白楊也成了戍邊軍人的象徵。”
講到這裡,王亮又想起了一件逸事,做了下補充。
還是一九八三年,詩人樑上泉到京城參加了全國人代會。
在散會之後,他隨鄂省代表團的專車一起返回武市。
樑上泉的軟臥車廂內,還有一位解放軍的首長,肩上有金星,是一位將軍。
開始兩人並不熟悉,樑上泉也顯得十分拘謹,直到首長詢問樑上泉是做什麼工作的,這才打破了車廂內的靜謐。
樑上泉:“報告首長,我是搞寫作。”
“哦?那你都寫過些什麼東西啊?”首長眉毛一挑,頓時來了興致。
戎馬一生,獨愛文學。
面對老首長的詢問,樑上泉受寵若驚,連忙回答道:“《喧騰的高原》、《開花的國土》、《雲南的雲》、《寄在巴山蜀水間》、《紅雲崖》,這些是我出版過的幾部詩集,還有影視劇本《神奇的綠寶石》、《媚態觀音》和《熊貓與我同行》。”
“恩。”雖然這些詩集和電視劇老首長都沒有讀過或看過,但出於對藝術工作者的尊重,老人家還是點了點頭。
樑上泉也不是沒有眼力見的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不免有些尷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