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海之東(上)(第1/3 頁)
萬折必東,再造藩邦!
對於任何一個朝鮮人來說,這是他們必須牢記的天朝之恩。當然如“中華者,父母也,朝鮮與日本皆子也,”這樣由朝鮮宣祖大王道出的話語,於朝鮮各地的學堂之中的“欽定教材”內亦載於首頁。當然另一句“然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則因為不符合時宜而被廢除,畢竟現在日本同樣也是“孝子”。
開宏四年的朝鮮,儘管依然閉塞鎖國,但是這種鎖實際上是針對西洋人,對於華人來說,卻沒有任何鎖國之意,與日本一般,其對中國為單方面的開國。不論他們是否願意,國家總是在一步步的開放。而在這種單方面的開放之中,數以千計的中國商人湧入了兩邦,而朝鮮因近在咫尺之後,來自中國的商人如過江之鯽、湧入朝鮮清租界、居住經商,而他們則大都居住義州、仁川以及釜山三地租界之中。
在三地租界之中,又數仁川租界規模最大,這座佔地面積達3平方公里的租界,雲集了數以千計的華商,正是這些華商使得這個曾經的海邊漁村,變成了一座繁華的現代城市,朝鮮的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發電廠以及電燈,都是於此地出現,也正是因為這個租界,讓朝鮮的那些士子們,再一次見識到“中華器物之發達”,見識到了“天朝之繁茂”。
當然,對於商人來說,朝鮮就像是一個處女地一般,吸引著他們,畢竟相比於國內,這裡有著更多的機會,當然還有身為華商的特權。當然真正吸引所有人的卻是發財的機會。
整個仁川租界中,最為繁華的除了那寬達十數米的盡是“天朝器物”的“中華大街”之外,碼頭一帶當然是最為繁華的地方,而在碼頭一帶真正繁華的卻是“人市”,不對,應該說是“移民中心”,
碼頭的“移民中心”其實是一片紅磚倉庫組成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雲集著來自朝鮮各地的商人,這些商人無一例外的都是朝鮮本地商人,他們帶來的是朝鮮最為重要的出口物——女人!
現在所謂的“人口買賣”早就被美化成了“海外移民”,儘管這些出身朝鮮鄉間的女子都是由朝鮮本地商人購得,但最終這些“移民”都要在這裡被送到一艘艘“移民船”上,而她們進入那一艘移民船,則就是在“市場”上決定。
一進入市場,李國禮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熱鬧,整個市場上到處都是擁擠的人流,來自朝鮮各地的商人,在那裡揮動著手中的紙片,用生硬的國語喊嚷著。
“108個妙齡女子,平均17歲!”
“92個妙齡女子,平均不過16歲……”
聽著朝鮮商人的喊聲李國禮有些不解的問道。
“他們這是在喊什麼?”
跟在少爺身邊的李二貴聽著後,立即輕聲說道。
“少爺,市場這邊交易是船主皆不看貨,貨都是有公市開出條具,那條具上寫著多少人,然後她們的年齡多少,當然這個年齡是均數,可能老,也可能少,但老者不超過40,少者不小於十二,可大也好、小也罷,肯定都賣不上價,往往都是全憑運氣,不拿憑票去取人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能賺多少錢……”
二貴的話讓李國禮不由的一愣,他詫異道。
“這豈不是和雲南那邊賭玉差不多?”
“嘿,少爺,您還別說,還真是這樣的道理,不過我聽說人說,這是孫老闆當年在日本弄出來的法子,要不然大傢伙都挑肥揀瘦、挑肥揀瘦的,老的少的,誰都不願意買,還不砸在手裡頭,”
李二貴口中的孫老闆,指的是第一個把日本女子帶入中國的孫天恩,這些年,他早就不再直接從事這一行當,但是卻在仁川、長崎以及西貢等地建立了十幾個“移民市場”,還在殖民地建立了建立了統一的“公市”,然後按人頭提錢。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個在藩國成為鉅富的孫天恩無疑就是他們最為羨慕的物件,他們所羨慕的不僅僅只是其壟斷著藩國和殖民地的“移民公市”,更重要的是他會在新港初建時,便投資建起這市場,這市場既是公市,同樣也是財富——現在單就是仁川的這片市場值銀就不下百萬,更何況每年收益還有十數萬元。
“可,不見人的話,萬一那人或病或殘,又該怎麼辦?”
李國禮反問道,第一次做這種生意的他,自然有些擔心。
“少爺,這事公市這邊早就想到了,單子上保證其身體健康無殘疾,少爺,跟你這麼說吧,這公市,可比咱家的媒婆厚道多了,”
可不是,不說其它,單憑這一條,就比媒婆還要厚道。主僕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