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心腹之患(第2/3 頁)
掃而過,可是就在準備放下戰報時,其中的一個名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胡林翼!”
非但是朱宜鋒覺得的詫異,就是李子淵在看到這個名字時,也是不禁驚聲。
“大都督,這位胡林翼,在貴州可是威名赫赫,其非但擅長剿匪,更擅長治理地方,當初臣在貴州的時候曾多次與拜見這位胡大人而不得。作為胡大人可不是貪官,其實他這個貴州地方官是透過捐納而來的。是其丁憂起復後,覺得在京候缺補官,上升的空間不大,而其學生也認為他才氣過人,做地方官更能有所建樹,所以就湊錢給他捐個知府。按時下的捐例,捐納為官可以自主擇地,他本可以選擇一個發達的地方,挑個肥缺做官。但他是正途出身,曾官清要,捐納為官已讓他蒙羞,所以寧願到邊遠之地,以區別於那些輸金為吏者。此人,在貴州安順知府任上,立志安定一方。他經常芒鞋短衣,深入群眾摸民情探匪情,帶領官兵與盜匪作戰數百次,平定地方苗民起事,安撫一方,可謂是頗得百姓讚譽!”
在義軍之中,恐怕也就只有他這個貴州人知道胡林翼的大名,瞭解其為人,知其於貴州理政之事,知其有理政治軍之能。其實並非只有他知道其人,就是作為湖北人的林平,也曾聽說過胡林翼的大名。
“大都督,雖說胡潤芝與貴州之事,臣並不瞭解,可其舊時捐糧救災之事,卻盡傳湖廣,道光十一年五月,沅湘大水,益陽受災嚴重,饑民流離失所。其時正在家受學,因擔心饑民無食一變而為亂民,慨然曰“秀才便當以天下為己任”,挺身而出,面見縣令,“請按災區編戶口,勸富民出錢粟以賑”。他還提出具體的救災方案,即令遭災各處保甲根據貧富情況造戶口冊,分上、中、下三等,上戶不管,中戶可減價買米,下戶免費給米,限期一個月。為監督保甲,防止其舞弊,建議“選本地士紳協同辦理,一以鎮地方,一以免保甲之欺罔”。鑑於勸捐遭富民抵制,十數日無動靜,憤不可遏之下不得不“一出倡之”,首先請岳父家捐出兩千兩銀子以作表率,然後對其他富民苦口婆心勸導,“以至誠感之,以大義責之,以危言動之,以賞勸誘之”,終於使大家踴躍捐款,立致數萬金。“已而,散米表食,全活甚眾”。當時,胡潤芝年不過二十歲,其亦由此名動湖廣,雖治平身於黃州偏地,對其亦是心仰久矣。”
他人對胡林翼的讚賞,只引得朱宜鋒不時的點著頭,而心中卻是掀起一陣波瀾來,或許在歷史上,胡林翼的聲名不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那般顯赫,但實際上,胡林翼卻與他們三人並稱“中興四大名臣”,若非其在武昌咯血而死,恐怕在晚清史上又會多出這麼一位地方重吏。
現在這麼一位“中興四大名臣”,卻在湖北為自己所敗,準確的來說,是為義軍中一個小小的營長所敗,如何不讓朱宜鋒感嘆。
“胡潤芝……”
默默唸著這個名字,感嘆之餘,朱宜鋒自然想到了被自己關押在深牢大獄中的左宗棠,現在“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的兩位為自己所敗,為自己所俘,若是能收其為已用的話,那麼……
可想到左宗棠的固執,朱宜鋒便是一陣頭痛。
殺之可惜,可若是不殺……放虎歸山顯然不行,或許諸葛亮可以七擒孟獲,但自己可不是諸葛亮,即沒有他那個魄力,更沒有他的那個能力,所以放虎歸山,終將成患,這人是不能放了。
也就是,要麼殺,要麼用!
沉吟片刻,朱宜鋒可惜道。
“如此有用之士,卻不能為我所用,實在是可惜!”
大都督的讓只讓李子淵、林治平等人的臉色無不是微變,從這句簡單的感嘆之中,他們聽出了大都督心底的殺機。
奪天下者從都是如此,能為我所用者,自然倒履相迎,而不能為我所用者,自然是一刀殺之,以免為他日之患,而像胡潤芝這種有著曠世之才之人,自然更是不能放過,無非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用,要麼殺,斷不可能讓其為滿清所用。
“大都督,此人之才能遠超臣數十倍,若是其能為大都督所有,大都督何愁大事不能成?以臣之見,不妨先令人將其解至武昌,屆時大都督親自遊說,其必能為我所用,若是……”
林治平這般勸說之餘,又朝著李子淵使了個眼色,你不是仰慕其才嗎?怎麼現在這會不說話了,可林治平那裡知道,李子淵這會在想什麼,他想的卻是另一個問題,若是胡林翼入了大都督府,到時候自己又將身處何處?就在這番私心湧動之時,感覺到林治平投來的眼光,李子淵連忙說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