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在西洋(第2/3 頁)
來而瘋狂,或許現在紅茶佔據著英國的茶市,但是綠茶仍然有很大的市場,雖然產自福建的優質綠茶彌補上市場上的不足,但是作為高檔貨的松蘿、貢熙的欠缺,卻使得倫敦的富人們無法再像過去一般享用這些高檔的象徵身份的綠茶。
現在“聖安德烈號”的到來卻緩解了茶葉的不足,作為高檔綠茶的松蘿、貢熙的暢銷,同樣使得隨船運來的上千噸優質的普通綠茶,被搭配著一售而盡,就在倫敦的各大報紙用熱情洋溢的文字報道著“聖安德烈號”的到來時,在《泰晤士報》1853年8月7日角落裡用簡短的文字報道道:
“昨天隨同“聖安德烈號”運茶船一同到達的四十三位中國學生都非常年輕。他們都是優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紳士,並且外表比從前到訪英國的同胞更加整潔。四位中國官吏階層的監護人和他們同行。中國中部的地方政府撥出10英鎊作為他們的教育經費。中國政府計劃每年選派五十名至一百名學生前往英國以及歐洲各國學習……”
這個簡短的新聞幾乎沒有引起外界的注意,似乎對於英國而言,他們已經習慣了外國人向他們學習,確實,在這個時代,幾乎全世界都會向英國學習,畢竟英國的機器和科技引領著全世界的發展。
火車車廂搖晃著在鐵路上行駛著,坐在車廂裡的劉玉欣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著這車廂以及車廂外的一切,此時,倫敦的一切對於她和身邊的兄弟姐妹來說都是新奇的,尤其是這火車。
曾經,這火車只存在於掛圖上,儘管他們已經知道這種被稱作‘fire—car’‘火’‘車’的東西是在兩條細細的鐵軌行走。但在坐上火車的時候,他們每一個人仍然無不是瞠目結舌的看著這一切。
不過此時劉玉欣卻沒有去想這個問題,她所想的卻是另一個問題,很快,她就要和他們分離了,與他們不同,她將會到法國去和其它的十幾個人一同去法國,那是在大海對面的另一個國家。
“小山子,在想什麼?”
回過頭,看著面前將半個身子探出車廂的的小山子,將心神收回來的劉玉欣開口問道。
“我實在不明白,什麼樣的車可以在那上面行走,而且據說是被火推進著……”
“蒸汽!”
“是用蒸汽機推動的!和蒸汽船一樣,都是蒸汽機帶動的……”
在劉玉欣糾正著小山子的說法時,已經年過半百的徐繼畲,同樣興致勃勃看著窗外的英國鄉間風光,雖說來到英國不過僅只是短短數日,他便已經完全為英國所展現出來的文明給驚呆了,儘管他早在編寫《瀛寰志略》,就已經不再像其它士大夫一般,心存所謂的“天朝上國”之念,更對洋人書中記載的西洋充滿了興趣,甚至可以用神往已久來形容,但現在,在目睹了英國的科技之後,他非但驚訝於英國的科技,甚至就是眼前這英倫的鄉間風光,亦讓他流連忘返。
“煙飛輪動,遠勝與飛,恍在雲霧中,正是兩岸猿聲啼不住,火車已過萬重山,雖木牛流馬之奇,追風赤兔之迅,亦不可同年而語矣……”
在言笑著作出這個比喻的時候,坐於火車上的徐繼畲感受著這日行千里之快的火車,心中一時卻是難以平靜,曾經為官一方的經歷使得他意識到火車於一國的重要性,若是大清國有這火車,道光年間與英人交戰時,又豈會有舉國調兵不至之憂,這火車非但有調兵之利,亦有運貨之便,若是如山西般腹地修以鐵路,豈不是等若運河?
這鐵路當真是利國利民的國之利器啊!
“看來,這鐵路將來是非得修不可啊……”
在發出這一聲感嘆時,徐繼畲看著那些興高采烈的少年,在這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那位未曾謀面的“大都督”為何要派這些少年來西洋,來英國,為的可不就是學習西洋之科技,若是現在不派人來學習如那火輪船、火輪車以及鐵路的製造之法,將來大清國……不,是,是那位大都督又如何能修以鐵路?造以輪船?甚至西洋火器!
想到這裡,徐繼畲的心思不由的一沉,想到武昌漢逆對西洋之術的看重,他立即想到了自己編寫的《瀛寰志略》以及魏良圖編寫的《海國圖志》等通洋之書受到的冷遇,這大清國十幾年前便已經飽嘗英人火器之利,然而卻無意進取,相比之下那位大都督卻已經像這裡派出學生,以學習西洋之擅長的科學之術。
長此以往,此消彼漲下,這大清國又如何能擋得往漢逆?若是他日漢逆修以鐵路,直通京城,那朝廷又當如何?
這些天,英國這片土地同樣也給他帶來的太多的觸動,甚至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