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說自己有把握留住人才的企業家,沒有一位靠的是金錢。
優秀的企業不但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且一定是精神共同體。如果將企業比作取水灌溉社會之桶,那麼,宗旨就是桶上之箍。
現實中的企業總會有人員的進出流動。根據傑克·韋爾奇的“活力曲線”,為保持員工隊伍的活力,企業必須不斷地進行吐故納新。因而,管理者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裁員。從我軍經驗來看,這個難題只有靠宗旨才能破解。
組織要想有戰鬥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如果缺乏凝聚力,連人都留不住,靠誰去戰鬥?因而,如何增強組織的凝聚力,也是管理者必須優先考慮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前兩年,某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專門分析“為什麼中國的民營企業長不大?”作者列舉大量事實,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發展中存在著一種“天花板”現象:開始創業時,幾個朋友合作打天下,經過一番艱苦奮鬥,終於開啟了局面;企業發展後,公司有了錢,於是他們便開始“排座次、分金銀、論榮辱”;日子比過去好過多了,可朋友之間的關係卻日漸疏遠;最後,內部矛盾鬧得不可開交,徹底傷了感情,好端端的企業因此元氣大傷,直至散夥了之。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年合夥,二年紅火,三年散夥”。文章指出,上述現象雖談不上構成定律,卻有相當的普遍性。
為什麼中國的民營企業長不大?具體原因能找出許多,可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筆者看來,根本原因恐怕還出在企業的宗旨上。當初幾個朋友合夥打天下時,想法肯定很簡單:一求生存,二圖發展。每個人都勢單力薄,只有相互幫襯,精誠團結,扭成一股繩,才能有所作為。可一旦企業做大了,個人生存和發展的目標基本實現了,想法自然就變了,“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的毛病也出來了。每個創業者都覺得自己有本事,貢獻大,應該在打下的地盤中佔更大份額。矛盾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越來越難調和,爭執的程度終於超過合作的意願,最後大家只好分手了之。
如果說企業創辦者還有求生存、圖發展的創業衝動,那麼對後加入的多數員工來說,進企業可能就是謀個飯碗。企業的一切都是老闆的,自己只不過是個打工仔。覺悟高一點的,拿一份錢,盡一份力;等而下之的,則能偷懶就偷懶,自然更談不上什麼忠誠度了,誰給錢多就跟誰幹,“跳槽”成為家常便飯。
近幾年企業家都在講“靠待遇留人,靠情感留人,靠事業留人”。這些措施在一定條件下有作用,但恐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想靠待遇留人,可競爭對手可能給出更優厚的條件。你想靠情感留人,可人的情感是不斷變化的。你想靠事業留人,可最誘人的還是開創自己的事業。
企業管理遇到的這類問題,毛澤東當年也遇到過,而且相當尖銳。看看民國史,簡直就是一部軍閥背叛史、軍隊譁變史。不僅袁世凱、馮玉祥等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最終是被部屬的倒戈搞垮的。就說營連一級軍官,當年也時常拉上隊伍自奔前程。蔣介石算是這方面的頂尖高手,他曾經用收買對方大將的方式,搞垮了一大批與之作對的軍閥,可最後自己也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毛澤東為紅軍規定了唯一宗旨,並使這一宗旨為廣大官兵接受後,這支軍隊便產生了極大的凝聚力、向心力。除剛剛改編的部隊外,歷史上我軍幾乎沒有出現過成建制譁變的現象,甚至像張國燾這樣的高階領導叛逃時,連一個警衛員也沒帶走。根本原因就在於,我軍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廣大官兵不是為了個人升官發財而加入這支軍隊的,而是為共同的理想而結合,為人民的利益而戰鬥的。因此,舊軍閥之間相互“挖牆腳”的那些辦法,對這支軍隊根本不起作用。高官厚祿、金錢美女也許可以收買少數意志不堅定者,卻無法改變整支部隊的性質。
現在許多企業之所以很不穩定,動不動就出現個別領導帶著所屬部門“出走”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企業沒有明確的宗旨,或者員工沒有真正接受這一宗旨。由於沒有精神的紐帶,企業只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靠利益維繫的組織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因為當有人用更多的利益做誘餌時,組織很容易土崩瓦解。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核心價值觀有什麼用11
凝聚力還體現在內部關係上。我軍是由起義後分散在各個革命根據地的部隊慢慢發展起來的,按說很容易形成大大小小的山頭,出現相互爭鬥和傾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軍,只要組織上合併,或遲或早總有一場火併。如晁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