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朱棣的盼望(第2/3 頁)
座標就能決定。
至於訊號塔,只要能有0到9一共十個不同的表示方法就可以,這樣操作就能簡單,結構也不會複雜。
張一凡在紙上畫出訊號塔的構造,朱棣這邊,立刻讓人去打造訊號塔。為了能看清楚,這個訊號塔要儘可能地大一些。
在他們忙這個時候,李善長是一刻都沒停,悄悄就南下回京師了。甚至都沒告訴其他人,只是留了一封信,說不打擾他們,實際上怕被挽留。
回頭遙望即將看不見的北平城時,李善長那是一臉女幹計得逞的笑容:終於把大駙馬忽悠到了前線,沒個年根本不可能有結果。如果一個搞不好,出點意外的話,那就更好了。
他作為跟隨朱元璋打下天下的第一功臣,來北平都有兩三個月了,自然非常明白北平這邊的局勢。那就是壓根沒有形成對蒙元軍隊的優勢。如果只是守在長城內,那倒還沒什麼。可如果有誰按耐不住想要進攻的話,雙方力量必然會發生變化,那可是很危險的。
而燕王,呵呵,就想著立下大功。要不是徐達看著,估計早已出關。如今自己回去,而大駙馬過來,指不定就會堅定燕王的出戰決心。
好戲,就快開鑼了!到時候,自己在南京「靜候佳音」!
想著這些,李善長便不再回頭望,徑直南下了!
李善長恐怕想不到的是,壓根就沒有人在意他的離開。所有將領,都在盯著大駙馬所提及的那個訊號塔。
集中力量辦事,就有一個好處,很容易就做出想要做的事情。
張一凡的訊號塔圖紙一出來,朱棣第二天就叫張一凡過去演示實物了。
豎在平地上的訊號塔,有點類似人的手臂,關節可活動,透過對兩個手臂的擺動組成10種不同的方式來代表0到9的十個數字,做起來也簡單。
張一凡一邊指揮著讓他們做出對應的手勢,一邊拿出他趕工出來的密碼本,給站他身邊的朱棣和徐達解釋。說穿了,這種訊號塔的傳遞方式,其實很容易理解。
就是先根據密碼本,把想要說得話翻譯成數字,再透過訊號塔用不同的手勢組合把訊息傳遞出去。只要看到,那就能傳遞到。而有了望遠鏡的情況下,就能在更遠的地方看到。
雖然說,之前張一凡所說,這種訊號塔的傳遞訊息,就像和人說話一樣,還是有點誇張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相對烽火臺那種,就真得是能說話的。
而漢字更是能做到言簡意賅,相對西方的字母傳遞來說,就會更有效率。
徐達明白整個訊號塔的運作方式之後,頓時大喜,當即決定,親自出去挑選山頭,看在什麼地方部署訊號塔,以此覆蓋儘可能多的地區。
這個任務,確實需要有經驗的將領來做這個事情,但是,不可否認,這也是辛苦的差事。但是,徐達不在意,只要做好了這個事情,蒙古要麼別進關,如果進關的話,天氣又不錯的話,朝廷
官軍這邊就能對他們瞭如指掌。
如果到了這種程度,還不能給入侵的敵人以沉重打擊,那就真不如回去種田得了。
朱棣這邊,則立刻在全軍範圍內挑選頭腦靈活的將士,由張一凡這邊進行培訓怎麼操作訊號塔。
軍中將士,絕大部分都是不識字的。挑選出來的結果,發現大部分都是武備堂內進修的那些。
好在一個訊號塔,就只需要一個識字的就成,其他守備和操作訊號塔的,都不識字也無所謂。甚至一些只是中轉用的訊號塔,一個都不識字也沒關係,只需要記錄訊號塔表達的內容重新做一遍就可以。
一個月之後,張一凡這邊培訓的差不多的時候,徐達也已經回來,把要部署的山頭都在地圖上有了標記。
大致上來說,主要是沿著長城一條橫線,然後從山西邊界那到山海關這邊一共有三條縱線,以比較大的網格,基本輻射了整個北平以北地區。
接下來,自然是徐達選中的山頭,修建訊號塔以及部署操作和守備訊號塔計程車兵,軍中所有的望遠鏡,也先都收集起來分配給這些訊號塔士兵用。要等南京那邊新一批望遠鏡運到之後,才會重新給軍中將領配備。
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初的時候,這些部署基本完成,然後便是練習階段。
北平這邊傳訊息到指定訊號塔,或者由邊關那邊的訊號塔傳遞訊息到北平。一開始的時候,不熟練,也會出錯。天氣不好的時候,有些訊號塔距離過遠,藉助望遠鏡也難以看清楚。
對於這些情況,張一凡和徐達等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