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意中人,大可向男子投擲瓜果以引起他的注意,那個被投瓜果的男子,如果也中意她,便解下腰間的佩玉來贈送她以定情。
六朝的潘岳因為貌美如花經常受到女子投瓜的騷擾。
漢秦嘉《留郡贈婦詩》有“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之句。
晉陸機為陸思遠婦作詩“敢忘桃李陋,側想瑤與瓊”,已經將《木瓜》詩視為男女贈答了。
而南朝宋人何承天《木瓜賦》更說“願佳人之予投,想同歸以託好。顧衛風之攸珍,雖瓊瑤而匪報”,則且以木瓜為定情詩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愛是一場出生入死的交換(2)
跟此詩基本同意的是《詩經?大雅?抑》,中“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並因其簡單成了“投桃報李”的成語,後世普遍用來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
與木瓜、佩玉的不同質同值而言,桃李顯然更加對襯,更顯得公平。但不論怎樣,兩首歌都唱著一種看來很美好的情誼交換。
再美好,也是交換。能夠交換的還有很多。
政通人和、為春秋初期大國的衛國君主武公姬和,因治國開明,廣聽眾議,多納雅言,以為施政參考,深得百姓稱頌與愛戴。
回顧自己的政治生涯,武公在詩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為舉止,既善且良。謹言慎行,不失禮儀,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則眾人皆以君作則矣。人以桃饋我,我以李報之,乃合乎情理。”
英明神武的衛武公將治世的圓滿歸功於桃李式的公平交易。
因為成效顯著,桃李的原則被廣泛的應用。
齊國的孟嘗,花費千金養了三千門客,每日鐘鳴鼎食,歌舞昇平。因為他肯付出,因此每逢危難必有“雞鳴狗盜”之徒挺身而出,也因此孟嘗才會自秦王的虎口脫險,才會在不容於齊王、眾叛親離的時候受到薛地老百姓的夾道歡迎。
以金錢換取性命,孟嘗的木瓜換得了昂貴的佩玉。
而呂不韋心機更深,這位傳奇人物為了巨大的政治夢想,出人意表地傾盡財產,更將自己畢生最愛的妾趙姬獻給了尚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
巨大的投入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呂不韋終以一介商人封相,實現了他躍上金枝、商而仕的野心。
投桃報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說到愛情上,最完整美好祥和的愛情,也必遵循這條桃與李交換的原則。若不然,得到的只能是喧囂之後深淵般的寂寥。
張愛玲曾這樣寫項羽和虞姬的故事。
當年虞姬跟隨項羽征戰,苦心孤詣做他背後的女人,最後還美人自刎,完成對項羽的鐘愛流連。
但其實,虞姬的心裡有一把交換的尺子,她思量過,才選擇了這樣壯烈的消亡。
“——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話,她得到些什麼呢?她將得到一個‘貴人’的封號,她將得到一個終身監禁的處分。她將穿上宮妝,整日關在昭華殿的陰沉古黯的房子裡,領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裡面的寂寞。她要老了,於是他厭倦了她,於是其他的數不清的燦爛的流星飛進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絕了她十餘年來沐浴著的陽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輝,她成了一個被蝕的明月,陰暗、憂愁、鬱結,發狂。當她結束了她這為了他而活著的生命的時候,他們會送給她一個‘端淑貴妃’或‘賢穆貴妃’的諡號,一隻錦繡裝裹的沉香木棺槨,和三四個殉葬的奴隸。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
因而,“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進了她的胸膛。項羽衝過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還緊緊抓著那鑲金的刀柄,項羽俯下他的含淚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緊緊瞅著她。她張開她的眼,然後,彷彿受不住這樣強烈的陽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們。項羽把耳朵湊到她的顫動的唇邊,他聽見她在說一句他所不懂的話:
‘我比較喜歡那樣的收場。’”
一名美豔女子跟著赳赳武夫闖蕩,為的什麼?
無非是愛。
她愛他,因而肯跟他過刀頭舔血的生涯。她交出了夾雜風沙的嫵媚來換取英雄的不離不棄。
但當四面楚歌聲起,他快要成功或是失敗的時候,虞姬做了決定。她決定用一個永久的收場來作為結束。
項羽敗了,她不必面臨被漢軍藏色;
項羽勝了,她也不必忍受色衰愛馳的蕭瑟。
其實虞姬原不用這般痴心,即使被劉邦擄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