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各班級舉辦的班級文藝晚會為基礎,由各製作小組聯絡各班級聯合制作節目。
《才藝大展示》,月播節目,隸屬於周勿的文藝中心,吳蘭秋以原先“一線天”的精要成員為主,組織了十人的大製作隊伍,汪嘯濤被任命為中心副主任兼本欄目的製片人。節目製作不限於雪峰中學,才藝來自全縣所有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也是來源之一。
《校園觀點》是一檔談話類節目,文藝中心主任肖颺認為談話類節目比較容易製作,而且效果很好,製作團隊也是每週一期,每月四期,每期五人制作團隊,總共二十人。
加上技術中心尹桐板塊十人,含攝像和技術維護等等;後勤處凌峰板塊十人,他沒有分板塊了,因為工作雜,所以就是一個部門的概念,但是這裡凌峰想到了一個細節問題,設立了兩個化妝師,這個讓肖驍霄非常滿意,因為開始自己設立人力架構的時候根本沒有這個化妝概念。然後還有十三個高層管理領導人,整個雪峰電視臺運作團隊已經到達一百零八人。肖劍雲覺得如此湊巧很有趣,他曾經戲說,雪峰電視臺的外號應當叫做“梁山泊電視臺”,一百零八條好漢集體改行成了校園電視人。
問題是,肖驍霄如何管理這支上百人的隊伍。肖驍霄採取的措施是兩點,第一點就是牢牢團結李辰鈺、周勿、楊思想和袁丹鳳,一是靠臺的制度,二是加強個人之間的深度交流,成為更好的朋友。雙管齊下,肖驍霄還始終強調,這不是為某個人工作,而是為自己的將來在鍛鍊,積累資歷和能力;第二點就是責任管理法,每個人的責任是相當明確的,而且這個責任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需要付出多少時間,全部明文標出,以此考核績效,按照績效升遷職務或者解聘,毫不含糊。
值得一提的就是,袁丹鳳提出了“收看率”績效管理模式,由電視臺高層管理人員定期到給班抽查收看節目的人數,以此作為績效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這裡麵包含著他們難能可貴的最早電視“收視率”管理系統的思想啟蒙。
在雪峰電視臺各大製片人紛紛在積極地尋找新聞素材,做試製節目,準備迎接電視臺的正式開播時刻,肖驍霄他們已經感覺到“會考”的氣息了。會考對於一般的學生而言,無非就是一個目的,拿到高中畢業證書。但是在“高考”森嚴的學歷等級裡面,高中畢業證書甚至連作為手紙的價值都沒有。所以,大家都很清楚,在雪峰高階中學,學生是能夠百分之百能夠畢業的,這點不用擔心。
問題是,對於一小撮學生而言,“會考”對於他們至關重要,就是決定了他們的美麗未來。雪峰中學每年的都有數名保送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會考成績每科都要在九十二分以上。按照雪峰中學的保送原則,尖子生是不保送的,一般的考生根本沒有戲。剩下的人就是那些可上可下的“中等生”。所以,“中等生”們都是如臨大敵,準備血戰!
有老師評價肖驍霄他們這屆學生,比較以往的各屆,這屆學生有點奇怪,或者就是有點另類,嚴重的兩極分化,而且冒出了異端分子。
所謂兩極分化,就是尖子生比以往各屆的尖子生要出色,就像李辰鈺這種,簡直就是模範學生的完美化身。差等生比以往各屆還要差得離奇,到了高二,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沒有辦法認全。
而異端分子,就是肖驍霄和周勿這類“紅色幫主”型為代表人物,你對他們這個型別無法進行評價,無法進行歸類。對於患有“定性習慣”職業病的老師們而言,如果不能夠“定性”學生,那是渾身不自在也不舒服的,於是只好不完全正確地把他們暫時歸納成為異端分子。
而接下來的裴風華,就讓雪峰中學全體師生們刮目相看了。因為這種會考的風氣,大體上高二的同學都是能夠多玩一會兒就多玩一會兒,能夠懶散就儘量懶散,因此,高二的學風也就可想而知。更為嚴重的就是,高二談戀愛的人數成幾何級增長已經達到明目張膽的地步,用某些老師的評價就是,有些人已經到了難分難捨的地步了。
更為嚴重的就是最近靠近平溪江邊的這座教學樓,不知道什麼原因,也不知道誰是始作俑者,一到了課間休息,大家就蜂擁而出,擠在欄杆邊,大放在課間疊好的紙飛機,一比高下。更為無聊的就是,大家紛紛給自己的紙飛機命名,什麼“空軍一號”、“###號”、“情侶號”、“帥歌美女號”、“夢中情人號”、“老公老婆號”,甚至有人直接寫上別人的名字,諸如“肖驍霄劉梅號”等等,五花八門,光怪陸離,不一而足。
裴風華熱血沸騰,痛心疾首。覺得一個高二年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