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第1/4 頁)
第八十四章 此戰最最關鍵的因素
第八十四章此戰最最關鍵的因素
李世民以強硬的姿態,堅持了親征高麗的決定,眾臣反對無果,只得接受。
接著李世民又和諸臣討論了一番關於出征的事宜,就宣佈散朝。
在散朝後,王易並未隨其他大臣一道出宮,甚至他婉拒了長孫無忌讓他過府去商量情況的邀請,對這位岳父說,他有要事要稟奏皇帝,長孫無忌聽了後若有所思地走了。
李世民似乎在等著王易,在王易求見時,守在殿mén口的宮人並沒通報,馬上就讓他進去了。
受了王易禮後,李世民呵呵笑著道:“賢婿,你不會是來勸阻朕御駕親征的吧?”
王易搖搖頭,“陛下,臣知道陛下不管受到何人的阻止,一定會御駕親征的,所以臣不是來勸阻陛下親征,而是有一些早就想到的征戰高麗之策,想說與陛下聽!”
“你不反對朕御駕親征?那自然是最好的!”李世民臉有驚異之sè,但又馬上笑呵呵地說道:“賢婿,你竟然早就考慮過征戰高麗的事?快說與朕聽聽!”
“是,陛下!”王易作禮應命,“陛下,據臣瞭解,高麗為防我大唐的進攻,在遼東一帶修築了長城,將新城、玄菟、蓋牟、白巖、遼東、安市、建安諸城連成一線,以阻我大唐軍隊的攻擊,若我大軍逐城攻取,再揮師東進的話,那必定要費許多時間,而此戰的關鍵是攻取平壤,因此臣以為,我大軍在抵達遼東後,在先攻取一兩座城,突破高麗人的防線後,即可遣一軍,直撲平壤!還有,我大唐水師已經有了一定規模,此次東擊高麗,水師也必須要用上,臣以為,可以令水師將士,透過海路直撲平壤,在抵達平壤外海後,只需擊敗力量十分薄弱的高麗水師,即可透過平壤城外的浿江,攻至平壤城下,高麗人必定不能防備我大唐雄師海路兩道的攻擊,我大軍可輕鬆攻取平壤!”
後世王易在研究大唐對外征戰史的時候,huā最多jīng力去琢磨的就是這場貞觀時候唯一沒有達到戰略目標,被李世民稱為敗績,也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引以為憾的戰事。據一些前人的分析,還有王易自己的研究,他總結出來此次功虧一簣的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李世民在攻取了遼東多座城後,並沒有遣一軍快速突進,奔襲平壤,而是集全部大軍攻擊安市,但久攻無果,天冷了,不得不退兵;還有一點,那就是從海路攻擊的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並沒率水師直擊平壤,而是從後世大連附近的位置一個名叫卑沙的地方登陸,攻擊遼東諸城去了。
第一點歷史記載的比較詳細,是長孫無忌怕出意外力阻所致,但後一點,歷史卻並無多少記載,但王易的研究這場戰事時候,卻覺察到其中定有許多不為後人所知的詳由,也可以說,張亮在卑沙登陸,實在是此次戰役最大的失誤之一。
唐朝時候每道行軍總管或者大總管的名號,都是以出征目的地命名的,張亮當時領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那就是說,他所部人馬攻擊的目標是平壤,而不是遼東諸城…但張亮卻並沒有往平壤攻擊,而是從側後攻擊遼東諸城。王易無從瞭解張亮在卑沙登陸是李世民的命令還是他個人的決定,反正這路人馬,並沒發揮什麼作用,作為平壤道行軍部的人馬,連平壤的影子都沒見到過。
以王易的理解,這才是歷史上此次戰役最大的敗筆,若張亮所領的三四萬人馬直撲平壤,那可能戰事的結果直接改寫了。
王易不知道接下來李世民會如何安排,會任命哪些將領出徵,但無論是何人領軍,即使李世民的安排如原來歷史那般無二,他一定要讓李世民在此次戰役中不犯“同樣”的錯誤。
戰前先講,比戰爭進行時候再講效果肯定要好,王易相信,若與李靖討論這場戰事,他的那位恩師也一定會認同他所講的。
此戰的目的就是將高麗平滅,而不是看殲滅了多少高麗軍隊,俘虜了多少高麗軍民!
聽了王易所說後,李世民稍稍沉思了一下,lù出了個笑容:“賢婿,你所講非常有理,你是你與你的恩師討論的結果?還是他要你轉告朕的?”
“陛下,此是臣個人所想,還想曾與恩師探討過,”王易說著,站起了身,非常恭敬地對李世民行了一禮,“陛下,臣覺得,能迅速揮師抵達平壤城下,是此戰最最關鍵的因素,若我大軍在高麗人不防備間抵達平壤城下,迅速攻取平壤,將泉蓋蘇文和高藏擒獲或者擊斃,那遼東諸城很可能可以不戰而取之,此戰就完勝了!”
“嗯,說的非常有理,朕會細細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