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為透過河道排出去的水量並不多,湖內還是有大量的存水,若是天氣寒冷,疏浚的民工泡在冷水裡,長時間泡下來,身子還是吃不消的。
現在天氣這般暖和,比上一年同期暖和多了,李弘節的擔心消除了大半。
五萬民工一起參加疏浚,管理是個挺讓人頭疼的問題。
不過在民工管理方面,王易曾提過建議,李弘節也聽從了王易的提議,將民工按一定規模分隊,以五十人為一隊,指定隊長副隊長管理,分片包乾,並且採取獎懲制度,進度完成快的,有錢糧獎勵。在這個民眾普通缺衣少食的年代,官府推出不算差的獎勵制度,對民工們的誘惑力還是挺大的,特別是那些能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獎賞的片長之類分管部分民工的隊長副隊長,更是一再督促自己所管之下的民工,每天多幹一會,爭取把負責的包乾區早一天疏理清楚,以得取到獎勵。
有競爭就有動力,有獎勵也自然有人去想效率更高的勞動手段,一些分片地方還採取分班制度,人員輪流休息,也儘可能比別人早一點完成每天的工作,以得到官府的獎賞。
錢塘湖疏浚工地上,到處都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情景。
當然,這些細雜之事主要由別駕崔知年和周端這位錢塘縣令主管,他們也綜合了包括王易在內諸人的建議,再問詢民間一些有這方面經驗人士後,制定出一套嚴格的管理措施來,還有考核制度,以保證龐大的疏浚工程能有序地進行。
在疏浚前,王易在和李弘節交談時候,提了非常多的建議,這是王易根據後世時候管理的經驗,還有一些心得體會,總結出來的建議,提供給李弘節,李弘節在讚賞之餘,也對王易所提建議都細細琢磨了一番,在驚異於王易頭腦大異於常人的同時,也把王易的大部建議都採納了。
獎懲制度施行以來,已經有不少的人得到了官府提供的錢糧獎賞,得獎的人自然喜笑顏開,沒得到獎勵的人除了羨慕,也在自責自個乾的不夠努力,讓別人得了獎勵,別人家的婆娘小孩可以多吃些東西,並有多一份的錢可花。
獎賞每十天進行一次,並當著幾乎所有工民的面進行,官府言出必行,行必有果,沒有糊弄百姓,這樣實實在在的事,自然更加激勵民工們,他們期望接下來的日子,自己能得到那份獎賞,以能使是能得到那份不算差的錢糧獎勵,改善一下家中的情況。
作為具體負責疏浚事務的別駕崔知年和錢塘縣令周端每天必有一人到疏浚工地上,瞭解疏浚工種進展的情況,並現場解決一下事端,除了崔知年和周端這兩個主管官員時常去工地上外,李弘節也經常帶其他的屬官去錢塘湖邊瞧瞧看看。
如今這個時代的官員勤於政事,遠比後世的官員來的實在,這是讓王易非常高興看到的事,他當初還怕著疏浚的工程拖上幾年也沒有個結果,如今看來,一切擔心都是多餘的,從工程進展情況上來看,不出幾個月,錢塘湖內的淤積物可以完全清除出去,錢塘湖將煥然一新出現在公眾面前。
王易也是感慨,古時候官府編制的官員數量雖然少,遠遠不能和後世時候那般臃腫的官僚機構相比,但如今看來,沒有現代通訊手段的唐朝,官府的辦事效率卻比後世時候要高上數倍。
時代在發展,但官員的素質卻並沒有跟著大幅上升,這讓王易挺是感慨,這不是世道問題,而是其他問題,有機制,還有為官者的良心和為民謀福利的念頭,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
--------------
這天,李弘節這位杭州刺史又帶人到錢塘湖一帶巡視,隨行的包括別駕崔知年、錢塘縣令周端在內的一大群人,多次被李弘節使人傳去王易也跟在其中。
在與王易數次的交談中,李弘節對這位臉上已經沒有任何稚氣但年紀只有十六歲的少年人所表述的諸多建議和見解都非常讚賞,越加的對王易的身份產生懷疑起來,再令兒子李道素多方面關注王易的情況,爭取能打探到王易更多的訊息。
對於李弘節來言,如今他最關注的是錢塘湖疏浚的問題,在他心裡的份量,王易的身份問題自然不能和疏浚工程相比,到底這是皇帝親自下詔同意的浩大工程,民部分拔的錢糧數不少,若不能很好地完成疏浚工程,並讓疏浚後的錢塘湖發揮作用,那他想奉調回京的夢想就再也實現不了了,甚至有可能還要被髮配到更偏遠的地方去,因此疏浚的事他每天都要過問,聽從崔知年和周端的報告,還時常親自去湖邊檢視情況,有問題也現在解決。
此次疏浚的過程李弘節也大量採納王易的建議,特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