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若游龍,氣勢恢宏,是後世時候王易挺喜歡的一首詠初春的詩,其他七首他倒都沒太多關注!
王易原本想給蘇燕寫一首曲子詞的,他覺得詞更精緻凝練、細膩華美,更適合演唱,他記著的名詞,適合這種場合唱的好詞都有一大堆,但他知道,在大唐一朝,詞的地位遠不及詩的地位來的高,更不要說在對詩的格律都非常講究的初唐時候,詞更是沒有地位,在文人眼裡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餘小令,一般人不屑於去看,更不要說作了。即使他寫出來非常好的詞給蘇燕,也是不及人家一般的詩作更能得別人注意的。因此他也費了幾天心思,把腦中所記的那些唐詩大概都回想了一遍,才從記憶的角落裡找出太白先生的這首詩來。
蘇燕這時已經唱完整曲,在樂曲聲中,轉了幾圈舞,又吹奏了一段笛子,再將全詩再唱吟了一遍,全詩唱完,在蘇燕自己吹奏的輕快笛聲中,青綠的身影旋了幾個轉後,委身於地上,保持著吹笛的樣子,結束了自己的表演!
全場還是一片寂靜,坐在一邊的王易和王復等人全都站起了身,大聲地鼓掌叫好,這時,全場才掌聲雷動,叫好聲震的人耳膜都嗡嗡作響。
王易已經沒有任何的懷疑,蘇燕憑他所贈的這首題為《初春行樂》的詩,應該可以毫無懸念地拿下了新一年度杭州永樂坊花魁的尊號。
詩的內容好,再加上蘇燕的唱聲非常的清靈,很有磁性,傾倒了場上所有的人,即使是王易曾在水雲閣的房內聽到蘇燕唱過此詩,但那時蘇燕怕被人聽到,是壓著聲音低唱的,遠不及現在這麼放聲唱出來味道來的好,一首古詩,經蘇燕之口能唱成這樣,實是讓王易意外。
對於王易來說,在聽了前次入今天蘇燕所唱的詩樂後,他對唐詩的認識進一步加深,有了曲樂的詩,經美人兒嘴裡唱出來,感覺遠比背書一樣念出來味道好上百倍千倍…
王易也在感慨,後世時候小學、中學的那些語文老師,真的都該穿越來大唐看看,看看人家是怎麼吟唱唐詩的,王易真希望這些老師不要一再強迫課堂上的學生,死記硬背那些詩詞名作。
詩、詞都是拿來吟唱的,在吟唱中品其味的,不是拿來死記硬背的,也不是拿來考哪句詩是什麼意思的,每個人讀詩、品詩都有不同的味道品出來,即使寫詩的人事後都不一定能回憶的起來寫詩時候的感慨,但後世的考試試卷裡,卻有大把的題目要求學生考這方面的東西了!
唉…後世那般僵化教育模式下,學校對國學又不重視,難怪再也沒有文學大家產生出來,沒有人能再做出好詩好詞來,唐詩宋詞在漢語言文學裡面是一個巔峰,是文學中的珠穆朗瑪峰,後世的作品再也無法與之齊肩,更無法超越了!
王易在感嘆之餘,也有些慶幸,幸虧他穿越的早,穿越到那些有名的詩人都未出來的年代,有大把的名家名作可以盜用,雖然盜用時候有點做賊心虛的感覺,但幾次後這種內疚感已經少去了很多,這段時間他也不斷在腦海中搜尋以前讀過的唐詩,希望能將那些名家名作都想起來,以備特定時候所用!
名家之作本就是一個經典的神話,有唐一代,大小詩人所作的詩不計其數,全唐詩中所記錄的就有幾萬首,沒有記錄的可能更多,但不被歲月遺棄,能一直傳唱下去的,且被大多人熟知的名作,卻是並不多,全唐詩中數萬首,一般人耳熟能詳的也就那麼幾百首。
後世時候收錄在《唐詩三百首》裡面的那些詩作,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
王易也有些後悔,如果知道要穿越來大唐,無論如何都要把全唐詩翻看個幾年再說,在有唐一朝,詩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初唐中唐時代的科舉,很多時候都是限定格律及韻角的詩相考的,王易想著若是他能將全唐詩中的大部,不…即使只把後世當作小兒讀物的《唐詩三百首》之類的刊物裡面的那些詩記牢,在大唐詩壇上都可以縱橫馳騁,遇不到敵手了。
收錄在《唐詩三百首》等讀物裡面的詩作,都是最最經典的,經過千多年歲月的洗禮,一直傳唱下去的名作,拿出來是可以嚇死人的!
關鍵是王易知道自個記憶中不一定有三百首詩記著,也知道不是任何場景下都有可以應對的詩記著,就怕萬一碰到一些特定的場面,一些要求應制詩的地方,他拿不出作品來,那就臭大了!
不過王易想著憑藉穿越人的光環,他可以將這些情況對付過去的,至少這段時間以來,幾首詩拿出來,已經名動杭州了,想必到了明日,這首經蘇燕口中唱吟的《初春行樂》詩,一定會在杭州城內的大街小巷傳唱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