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4 頁)
辦的事,也是朕很頭疼的事,更不敢奢望如你所說,錢和糧多的沒地方去的情況,如今天下剛安,百姓窮苦,國庫欠度,這樣的情況下,朕自然不敢輕言戰事!”說話間李世民的眉頭又皺了起來。
這段時間,李世民的心裡可非常的矛盾,朝中百官為是否出兵突厥的事爭論不休,大部的朝臣都不建議對突厥大規模用兵,他也在這件大事上舉棋不定,一切正是因為如今國庫空虛,無力支撐大規模戰事的原因,如果國庫殷實,他幾乎可以不作考慮,就會下定決定大舉對突厥用兵的。
今日以這事問王易,他也只是隨口問問,並沒真的想從王易嘴裡問出什麼可以徹底解決的方法,但王易這般自信說,卻讓李世民有些動容了。
“陛下,小民對此不敢苟同,若有外敵入侵,我們卻以國貧而不拒戰,或者被動應戰,有可能損失及支出比主動出擊更巨大,小民覺得那是得不償失之舉,不如在對手虛弱之間,一擊將其徹底擊垮,至少讓其數年或者數十年內無力侵犯我大唐,即使我們因此戰而讓天下更貧,讓百姓暫時更苦,相信天下百姓也是會理解的!我們可以在戰事平息後,快速恢復生產,沒有外敵的威脅存在,百姓會更加的心安,一定會更加專心從事生產的…”
王易說這話間可是充滿了傲氣,在看到李世民怪怪的眼神後,又收斂了一點,恢復了平靜神色說道:“陛下,據小民所知,今年我大唐境內,並無大災,收成應該不會錯,據小民剛剛收到留在杭州的下人們傳來的訊息,小民所屬莊內田地間麥子和水稻的收成情況都不錯,杭州一帶西湖水能灌溉到的地方,無論麥子和水稻,收成都是非常不錯的,小民不知道其他地方收成情況,但想必不會很差,今年的收成定是比上幾年好上很多,糧食收成不錯,應該能支撐將起的戰事,若是年年都這樣持續下去,那天下必間富足,自然有條件支撐更多、更久戰事的進行了…”
王易看到李世民示意他繼續說下去的眼神,在拿起放在一邊的杯子喝了口茶,潤了潤因話講的太多有點乾燥的喉嚨,繼續說道:“陛下,杭州李刺史根據小民的建議,在杭州所轄各縣廣泛推廣種植產量遠比粟米高的水稻,並試行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稻麥複種的耕作種植方式,已經取得了成功,若我大唐所有能種植水稻的水田內,都種上水稻,一年一熟或者兩熟稻,那糧食總產量會增長不少…據小民所知,淮水以南的大部水田裡,及至關中一帶,都是可以種植水稻的,也可以進行稻麥複種,相互間不會有影響的!”
“你從江南過來,對江南一帶的情況瞭解不少,你快與朕說說,其中的細況!”李世民的興致在突然間大增,腦中有靈光閃現,因此連聲催問王易。
“是,陛下!”王易應聲道:“據臣所瞭解,在我們現在所推廣種植的作物中,水稻產量可以說是最高,相對病蟲害也是最少,實是田間作物種植的首選,只是水稻種植需要充足的水源灌溉,還需要充足的陽光,一些因為無水可以灌溉的田地,及黃河以遠一些較寒之地,因這些原因不能種水稻,這些不能種植水稻之地,那自是可以種粟米或者其他作物!”
王易吞了口唾沫,繼續說道:“種植水稻或者其他作物的田地在收割後再種植冬、春小麥,一塊地一年至少可以種植兩熟,甚至三熟,水稻產量原本就比其他作物高了,再加上多種植一熟或者兩熟,這樣一塊田地一年的產出是我們現在普遍流行的一年一熟種植的數倍,小民雖然算術不太好,但也能算的出來,一畝田地,每年多種植一熟或者兩熟,如果再作精細耕種,收成肯定會成倍地增加,一畝田地一年至少可以多收幾百斤,天下良田數千萬畝,即使只有兩三成的土地種植水稻,施以稻麥複種的種植方式,那新增的產量…小民算術不…”
王易還想說自己算術不好,但看了一眼神色怪怪的李世民,忙換了詞句,“嗯,陛下,要是能大範圍推廣這樣的種植技術,小民算算怎麼都應該可以增產數百萬石糧食,不出幾年,天下百姓的吃飯問題便能從根本上解決掉!不只吃飯不愁,家中存餘的糧食會多的沒地方堆,官府府庫中百姓上交的賦糧也會無處存放,當然稅銀也肯定跟著水漲船高…”
杭州是試驗地,這兩年收成的情況就是最好的證明,王易這般話說的是非常自信。
“好小子,竟然還說算術不好,朕看你算術比任何人都要好,六部中任何一名官員都不及你有這般算術,”李世民指著王易笑罵道,“你在杭州所做的事,朕全都知道,你建議李弘節推廣種植水稻,並稻麥複種的種植方式,效果好的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李弘節在送來的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