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稀少的羽山(今江蘇連雲港市贛榆縣西南)。
在羽山,崇伯鯀為了全家人的生存和發展,只好帶領大家捕魚打獵開荒種田。日子雖然過得清苦,但全家人歡聚一堂,倒也是苦中有樂。只是崇伯鯀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這樣無端的遭受迫害,他怎麼著心中的怨氣都難以釋懷。
天道不公,天道不公啊!咳,想不到我崇伯鯀全身心撲在治水大業上,辛苦操勞將近十年,非但沒有得到嘉獎和封賞,反而落得個流放治罪的下場,真是可惱可恨!
他搞不明白,如今這算什麼世道?勤勤懇懇工作的人反而受到懲罰,陰險狡詐之徒卻能得到高官厚祿。他真想好好的和他們理論一番,問問他們這天下到底還有沒有公理。然而,他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人家大權在握,自己有心與之辯解,可人家根本就不給你辯解的機會,你又有什麼法子呢?看來自己這輩子是沒什麼希望了,也只好寄希望於兒子們了。
崇伯鯀暗氣暗憋,不久便因惱恨成疾,大病不起。
他自知陽壽將盡,便把十個兒子叫到了床前(崇伯鯀共有十二個兒子,除姒禹正在領導治水,另外的一個兒子也在伯鯀的授意下,偷偷帶著他幾十年踏遍千山萬水精心繪製的“天下水行圖”,改名換姓前往治水第一線去協助姒禹治水。因此,此時他身邊只剩下了十個兒子)。
崇伯鯀命人取來兩捆箭,每捆箭恰好是十支。他先拆開一捆,分給每個人一支箭,讓他們折斷。弟兄們不解其意,便拿在手裡輕輕一折便折斷了。
崇伯鯀又把另外的一捆交給他們,讓他們輪流去折,弟兄們誰也沒有折斷。
弟兄們都看著父親,不曉得他老人家是什麼意思。
崇伯鯀語重心長的對兒子們說:“一支箭很容易折斷,而折斷一捆箭就很難了。這就是團結的力量。我死以後,你們一定要團結起來,共同協助你們的兄弟禹去治水,幫助他成就一番大業。這就是父親對你們最後的希望。”說完便閉上眼睛,與世長辭了。
崇伯鯀就這樣病逝於流放之地,終年六十二歲。
他死後,他的十個兒子把他的遺體葬在了羽山。
正是:
壯志未酬身先殞,
治水英雄淚滿襟;
此生無計成霸業,
留待後人定乾坤。
第三章 承父志大禹治水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成者王侯敗者寇”,正因為崇伯鯀居功自傲,與堯、舜對著幹,所以才被堯、舜看作了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乎一系列莫須有的罪名統統扣到了他的頭上,崇伯鯀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成了治水的罪人,也成了歷史的罪人。
眾所周知,中國封建時代的歷史歷來操縱在統治者手裡,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一方面為自己歌功頌德,把一頂頂神聖的桂冠戴在自己的頭上;另一方面又拼命醜化他們的敵人,把一個個邪惡的帽子扣在他們的頭上,讓他們罵名千古,遺臭萬年。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事實上,崇伯鯀不但無罪,而且有功。沒有崇伯鯀九年多的艱難奮鬥,沒有崇伯鯀多年積累下的治水經驗,他的兒子姒禹就很難完成治水大業。這一點不僅他兒子姒禹清清楚楚,就是堯和舜也都是心知肚明。他們只不過是為了一己私利,揣著明白裝糊塗罷了。
姒禹認真地研究了父親的治水經驗,覺得父親“開挖河道,疏通百川,引諸水歸海”的治水經驗是可行的,並沒有什麼不對。他之所以被治罪,並非是因為治水,主要還是父親居功自傲,口不擇言,得罪了當權者。
姒禹總結了父親治水無功反而獲罪的經驗教訓,十分注意擺正與堯帝和虞舜的關係,處處小心謹慎。他請求堯帝和虞舜給他調撥足夠的人力和物力,同時給予他依法懲治阻礙治水工程的諸侯和部落的權力。
堯帝和虞舜見姒禹恭順老實,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便答應了他的所有請求,對他的治水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援。
於是,姒禹一面繼續採用父親所施行的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引百川歸海的治水方案,一面悄悄挑選一批強壯的勇士組成軍隊,準備征討那些阻礙治水的部族,促使他們以治水為重,犧牲區域性利益,顧全治水大局。
——————————————————————————————————————
這天下晌,姒禹正帶著眾百姓在治水工地上開挖河道,忽見他的小弟弟冥帶著十個兄長風塵僕僕的來找他。
姒禹吃了一驚,知道家裡肯定是出了大事,急忙把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