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南北的大運河,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線起來,洛陽更成天下交通商業的中心樞紐。
沈醉從飛馬牧場出發,經過十多天的趕路後,終於抵達洛陽。
他從正南門定鼎門而入,望著眼前寬達百步貫通南北兩門的天街上行人如織,與記憶中的洛陽依稀相似,不禁心生感慨。
洛陽城他在宋時曾來過無數次,更在洛陽購置有一座園林,在這裡住過許多日子,經歷過許多事情。只是此時的洛陽卻不是那時的洛陽,故地重遊,站在這四百多年前的洛陽城天街街頭,讓他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恍惚間,似覺自己仍是站在北宋時地洛陽城中。似乎照著自己的記憶去走,仍會到得自己在洛陽購置的那座會隱園中,而自己的四位嬌妻便正在園中等著自己歸來。
但他知道,現在的洛陽絕不是原來那個時空的洛陽。長長嘆息一聲,隨著人流而走,打量著這時的洛陽城。
隋唐時地洛陽實行的是嚴格地坊市分離制,坊為居民區。市則為商業交易區。建制整齊,管理嚴格。而宋時的洛陽卻是已從隋唐時期的坊市分離制嬗變成了坊市合一制。坊中居民面街而居,沿街成市,處處都顯得甚是熱鬧。
不過熱鬧是熱鬧,但相較起隋唐時歸劃成一塊塊整整齊齊的坊市而言,宋時的坊市合一卻也顯得有些混亂。而相較起隋唐時嚴格的坊市分離管理制度而言,宋時的坊市合一卻也顯得自由寬鬆許多。
自唐朝安史之亂起,洛陽便不斷遭到破壞。再經唐末戰亂之後。長安、洛陽兩京都遭到了毀滅性地破壞,昔日的輝煌已一去不復返。至宋哲宗時,洛陽雖在五代時期及宋朝前期都有很大重建修復,恢復不少,也仍保持了隋唐三重城之格局,但實際上已遠非現時規模可比。
宋時,以汴梁為都,為東京。洛陽雖仍是陪都,卻是已變成了西京。而現時無論隋、唐都是以長安為都,為西京,洛陽則是東都。
沈醉於這現時的東都洛陽城內隨意閒逛一番後,最後來到了著名的天津橋。
天津橋是洛陽城內架在橫貫全城的洛水上最大的橋,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銀河。把皇宮看成天帝地皇居“紫微宮”,橋北與皇城的端門相應,橋南與長達十里的天街相連,成為隋朝東京都城南北往來的通衢。取各“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這兒停、發駛往銀河的船。
此時地天津橋乃是以鐵鏈聯結大船構成的浮橋,橋的南北兩端,還修建了對稱的四所重樓,為日月表勝之象。為了能使形體高大的樓船順利透過,橋還可以自由開合。據說。乃是出自於天下第一巧匠魯妙子的設計。
不過這設計好是好。但浮橋結實耐用程度卻是不夠,遇到洛河漲水也會沖壞。唐朝建立後。曾不斷加以改建,最後於貞觀十四年間改建成為石礎橋。沈醉在宋時所見的天津橋便已是唐時改建後的石礎橋,因此現下見了眼前卻是座浮橋,不免心中大訝。
隨即略一想便已想到定是後來改建成了石橋,微微一笑後,信步跨上了眼前這座天津橋。到得正中,移步到橋欄前轉身望向自西而來的洛水,回想起當年在洛陽時幾度攜四位嬌妻來天津橋遊玩,欣賞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曉月美景的情景。
這一番想,卻似渾忘了身邊事。橋上人來人往不干他事,喧譁吵鬧之聲也是充耳不聞。不覺間,頭上陽光被遮,大片烏雲飄來。不片刻,已下起了毛毛細雨,落入洛水時,在水面濺起一個個小小地漣漪。此沒彼現,環環相間。
清涼地雨水打在臉上,也讓他從往事中回過神來。長嘆一聲,忽開口低聲輕吟:“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夏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當年舊事,回首奈何嗟嘆。天津橋上憶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吟罷略搖了搖頭,又嘆了一聲。
這本是宋人晏幾道的一首相思詞,卻是被他篡改了幾處吟來。原詞“去年春恨卻來時”,他想到去年西湖與自己四位嬌妻被迫分離之日乃是盛夏時節,便把“春”改作了“夏”。
後半闕原詞為“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人家想一人,他卻是想四個,實在不合,便改作了“當年舊事”。“回首奈何嗟嘆”,他現在無法回去,回想起當年事來自是仍只有徒之奈何,哀聲嘆氣。“琵琶弦上”改作“天津橋上”,自是應現景。
改得雖有些似是而非,卻也並無過錯。最主要是保留了這首詞中地兩個名句,便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與“當時明月夜。曾照彩雲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