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第1/4 頁)
對於交戰雙方來說,有的時候並不符合木桶原理,即最短的那塊桶板決定了成敗,事實反而恰恰相反,最長的那塊桶板決定了成敗。眼前的事實就是絕好的說明,而這個例子卻是以“基維”人的種族覆滅為代價展示出來的。
對於“蝗蟲”來說,儘管它們在很多方面是落後的,不只是武器系統,甚至可能包括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等等,但它們有一項非常強大的技術——發達的“元素透析”技術,正是這一技術成為了這場毀滅戰的主導因素,正是這一技術導致發達的“基維”人也擺脫不了覆滅的命運,正是“蝗蟲”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才會毫不吝嗇先期的犧牲。
實際上,在第一顆行星被毀之前,也就是當那束紅光出現在實時監控裝置中的時候,崇永光的眼中就再也沒有一絲生機。好戰的種族必然懂得戰爭的基本規律,實際上戰爭本來就是最大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壓抑對方的優勢,並在壓抑的同時儘可能地利用對方的劣勢來消滅對方或者讓對方屈服的過程。
現在看來,“基維”人是絕對不會屈服的,這是“基維”人作為種族的民族性決定的。而且,客觀地說,從“蝗蟲”所使用的手段來看,它們恐怕也從來沒有考慮過讓自己的對手屈服,很可能它們的目的就是掠奪,現在的摧毀一定是為了更好、更方便地掠奪而已。
站在崇永光旁邊的戰鬥隊總司令發現了崇永光那絕望的眼神,這個時候的他心裡不由得咯噔一下,有著這麼多年戰鬥經驗的他也知道了滅亡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基維”人的歷史上不乏威脅,包括各種各樣的來自其它智慧、非智慧種族的威脅,但“基維”人都頑強地走過來了,而且還變得越發地強大。這是“基維”人得以自豪的地方!
即使在面對宇宙的“篩選”——那次讓人回想起來仍然心有餘悸的紅巨星事件,“基維”人最後都以勝利而告終,雖然勝利的代價是沉重的,是以70%人口和50%以上物種的毀滅為代價的。但不管怎麼樣,“基維”人都活下來了,但現在呢?雖然現在的科技水平比當時要發達得多,但由於當初的決策失誤,“基維”人根本沒有進行任何後續的“恆星透析技術”的研發,自然也就不可能針對它的優劣勢來採取適當的措施。
苦笑著的崇永光緩緩地坐了下來,他知道:現在的“基維”人已經根本不可能和“蝗蟲”對抗了。在幾千萬年的霸主似的強大過程中,雖然“基維”人的祖先也曾經考慮過與敵同毀的壯烈死亡,但長期的強大讓“基維”人早已經忘掉了這方面的吩咐,以至於在最近的幾千萬年裡“基維”科技人員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可能,更不要說這方面的研究開發了。
顯然,“基維”人的過度自信也是導致今日惡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只不過這個原因是隱藏著的,直到今天才顯露出來的。或許歷史就是這樣子的吧,在崇永光的心中,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他居然可以平靜下來,安心地思考著這些往日根本不會考慮的歷史哲學問題。
難道不是嗎?歷史的發展往往就是這個樣子,一個強大的種族、或者國家、或者家族、個人等等,實際上最終的毀滅往往是毀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什麼它者。發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性一方面造就了成功者的輝煌,另一方面也為成功者的滅亡埋下了伏筆;當然,反過來說也是如此,沒有這種不平衡性,也就不會有挑戰者的存在。
看到自己的領袖居然有閒情逸致在那裡沉思,總司令的情緒卻無論如何平靜不下來。和崇永光作為“基維”人整體的領袖不同,總司令是直接負責戰鬥隊的,相比之下,他更加地關心戰爭的區域性狀況。在他看來,這個時候既然已經註定要失敗,那麼至少應該為“基維”人留下一點能夠反擊的力量。
不過看到崇永光的樣子,總司令知道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垮掉了。雖然總司令知道自己的想法也是極其幼稚的,在現在這種星系震盪、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就算是“基維”人的科技再發達,恐怕要想逃離也是非常困難的。
畢竟外圍行星被毀導致所有行星、衛星和小行星的軌道都發生了變化,沒有了固定的軌道記錄,又怎麼能夠保證飛船可以順利地離開“太白星系”,並進行超距離宇宙航行呢?
不管怎麼樣,都必須為“基維”人留下一點種子。雖然總司令也知道,按照“基維”人固有的觀念,僅有極少數的“基維”人逃脫並不意味著為“基維”人留下種子,而是很可能這些人在短期內就滅絕了,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演變成了其它的種族,並生存下去。
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