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3/4 頁)
想到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是否還出得去那個瀑布,便發起愁來。
可發愁也是無法,一切要等到天明,再設法看看有無其他出路。思來想去,他又回到牆壁上那十個字上面,琢磨起這字與輪盤的關係來。
“道法自然,無生有,有生無!”
這十個字很明顯是道家理論,為何會出現在這裡?這個巖洞空前絕後,絕對是凡夫俗子所不易發現,更不是他們所能進來的,自己純粹是誤打誤撞才偶然進來的,會是什麼人所為呢?若是能推論出這個人來,或許能得到些輪盤的線索。
他在終南山至相寺住了月餘,曾與方丈智儼大師探討關於終南山道教的淵源,瞭解一些終南山道教與李唐家族的關係,此時便順著這個思路展開。
隋末,唐王朝開國皇帝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其女平陽公主在終南山宜壽宮組建娘子軍時,有終南山通道觀道士岐暉直呼李淵為“真君”,並以觀中資糧接機娘子軍。
而終南山道士李淳風,更是宣揚太上老君告訴他:“唐公當受天命。”,這對李淵起義之初的“受天命,得人心”起到了很大的鼓舞與支援作用。
因此,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他們為了給李氏家族的統治尋求傳統理論的支援,以符合“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基礎,便聲稱老子為其祖先。
漸漸地,朝廷為了謀求天下大治,開始借鑑西漢之初實行道家無為政治的經驗,同時為了對當時過分膨脹的佛教勢力加以遏制,制定了“崇道仰佛”基本國策。
想到這裡,李承訓忽地醒悟,口中默默唸叨著,“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心中卻是千迴百轉在想一個人——老子。
老子,是道家鼻祖,被後來的唐武則天封為太上老君,即便在今日,也是世界有史以來的百強名人之一,受萬人敬仰。他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吏。
在周王室發生內亂後,他離開王宮歸隱,騎一青牛要西出函谷關去秦國,誰知卻被函谷關守將關尹劫住。
原來這關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一日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裡,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裡,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關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老子在關尹的懇求下,同時也想為後世人留下一些自己參悟的道理,便在出關之時留下了五千字,便是後世的《道德經》。
這便是成語紫氣東來的出處,也是震驚後世的老子《道德經》的來由。
而終南山與當時的秦國邊疆函谷關近臨,傳說中關尹便是在終南山上看到紫氣東來,才下山攔住老子去路的。
“難道?難道關尹把老子又請上了終南山,在這裡完成了《道德經》?”李承訓被自己的想象震驚了!
這一夜,他是註定無眠了,即便他渾身傷痕,疲憊不堪,可他就是興奮睡不著,想想自己有可能正躺在老子可能睡過的床上,便怎麼也無法平靜。
他放佛能感受到老子的智慧,正透過冰冷的石床,在洗滌他的思維。
終於捱到天亮,由於瀑布的遮擋,洞內仍是有些昏黑,但他已可以看清洞內的情況,便又走到那巨大的輪盤跟前,仔仔細細的看了起來,希望能找到一些道家的文字元號。
輪盤上面那些彎彎曲曲的記號,並不是道家的符號,並且任何一處地方,也看不到道家的任何蛛絲馬跡,他感到沮喪,又陷入到了迷茫之中,“難道與道家無關?那這字為什麼會在這裡?什麼意思?是先有輪盤,還是先有字跡?”
想了一陣,不得所以,他便又把心思放到了輪盤上的十二個孔洞上,以時辰的方位排布其上的十二個孔洞,其樣式、大小也正與那十二個扳指一般,他本能的摘下冰蠶絲手套,從手指上拿下那枚龍形扳指,正要上去比對,卻突然感覺四周一片寂靜,那“轟隆隆”的瀑布水流聲瞬間幾不可聞。
他猛然回頭望去,見這洞口又赫然出現,哪裡還有瀑布存在?
第一百一十八章 驅獸回京
李承訓快步跑到洞口,向外望去,發現距離這山對面的山壁上正有一瀑布流淌,他瞬間便明白了其中道理,當是那個瀑布的水流衝到了這裡,而遮擋住了洞口。
這天下所謂奇怪詭異之事,其實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許多事情尚未被發現其中的道理而已,這忽顯忽隱的洞口如此,那十二生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