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兒童”心態像嬰幼兒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佈。一會兒逗人可愛,一會兒亂髮脾氣。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佔優勢時,其行為表現為遇事畏縮,感情用事,喜怒無常,不加考慮。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根據PAC理論,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態有時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兒童—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對話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現父母—成人,父母—兒童,成人—兒童狀態,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資訊溝通就會出現中斷。
每一種心態都不是絕對的好或不好:父母心態有權威、主觀的一面,也有關心、愛護的一面;成人心態有客觀、理智的一面,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兒童心態有幼稚、衝突的一面,也有活潑、可愛的一面。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根據場合需要,及時進行心態轉換。
例如,在學習環境和學習過程中,父母應該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為,表現在:在家庭裡,父母是核心,是家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在孩子學習時,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發動者、督促者、激勵者和評定者。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直接影響,父母必須客觀、理智、以身作則,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發展機會。
在生活環境和生活過程中,父母則應用“父母心態”支配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關心、愛護下一代。父母應當親近孩子,關心愛護,尊重理解孩子,把孩子的飲食起居、吃穿住行掛在心上,尤其要在孩子生病時給予更多的關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應當是自覺的、普遍的、持久的、細緻的。
而在娛樂環境和娛樂過程中,父母則應以兒童心態為主,扮演孩子的朋友角色。這裡所說的兒童心態,是指天真、活潑、真摯、可愛的一面。比如,在操場上、公園裡和大自然中,在做娛樂活動時,父母應暫時放棄成人角色和父母角色,發掘出自己的童心,最好像兒童一樣天真、活潑地融入孩子中,同孩子一起玩、一起樂。和孩子玩得盡情盡興,身心充分放鬆,就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適時地運用PAC理論中的三種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能適應孩子的心態和需求,這樣才能有效實施家庭教育的各種目標。如果父母總將自己的心態放在成人心態上不變,那麼,孩子對你會敬而遠之;如果家長總是父母的心態,孩子處處被管、被照顧,則出現厭煩和逃避的心態;如果家長總是兒童心態,時間長了威信也就沒了。因此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現心態失衡,導致PAC理論出錯位、僵化的現象。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9)
小故事
在一列開往西北方向的火車上,一位作家問一位農民父親:“您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重點大學,請問有沒有什麼絕招啊?”
農民父親的回答出人意料:“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原來,這位父親小時候家窮沒念過書,自然也就沒什麼文化教孩子了,但他又不能由著孩子瞎混,於是就想出一個教育的辦法。
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他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然後孩子做作業,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做作業,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弄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這樣一來,孩子既當學生又當“先生”,學習的勁頭就甭提多大了!哪怕是別人的孩子在外面玩的熱火朝天,他家的孩子也不為所動,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直到考上重點大學……
成為孩子的朋友
父母和孩子是血緣關係最近的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和孩子的內心很貼近。有心理學家為了瞭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曾對1000名初三學生進行隨機調查,結果是:71%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瞭解自己;28%的孩子不願和父母講心裡話。在回答“你最親近的人是誰”時,41%的學生回答是同學,28%的學生回答是老師,只有12%的學生回答是父母。
而對家長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超過80%的家長感到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距離和隔膜。
正是因為孩子與父母之間有隔膜,孩子不願意對父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父母也由於不瞭解孩子而容易對孩子的行為產生誤會,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和孩子之間很容易出現分歧甚至衝突。
要想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聽父母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