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一個“掩蔽的散兵坑”,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及時的放鬆、休息。
引導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
不少父母都有這種感覺,自己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到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越來越“叛逆”了。無論父母說什麼話他們都不愛聽,做什麼事情都和父母對著幹。父母對此感到很困惑:我的孩子怎麼了?怎麼越大越不聽話了?
出現這種“叛逆”現象是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一種表現。自從離開襁褓以後,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他們迫切需要擺脫父母的監護,擺脫所有“規矩”的束縛,因而事事不再信賴父母,喜歡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他們雖然幼稚,卻過早地想用自身的行動來向父母證明“我長大了”,當他們的這種願望未能實現或是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採用一些過激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主張,例如,父母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孩子偏偏只挑葷的吃;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偏偏故意把書扔進廁所……心理學家把孩子這個階段稱為“叛逆期”。孩子經歷“叛逆期”是一件正常的事,事實上,每個父母也都是從逆反期走過來的,只是有些父母已經忘記了當時的感受,所以也無法理解孩子現在的逆反行為。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17)
一般來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兩次“叛逆期”。第一次叛逆期出現在3歲左右,這時孩子的獨立意識已經開始發展了,他們對成人的要求絕不會“照令行事”。第二次叛逆期出現在17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由於已經廣泛與社會接觸,渴望獨立、渴望完全自由的心理異常強烈。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如果父母的看法或做法與孩子不一致時,兩代人之間往往會爆發出激烈的衝突。
在孩子處於“叛逆期”時,父母要正確疏導,培養孩子成長為心理健康、獨立性強的人。放任自流和高壓政策的做法都是不對的,有可能導致孩子步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正是樹立人生目標和累積知識的黃金階段,父母自然不能放棄對孩子的管教,這是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父母要在這個特殊時期引導孩子走上正途。
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偏離了航線,就實行高壓政策,硬性阻止孩子的行為。這種高壓行為只會引起孩子的不滿,使他們更加叛逆。心理學家曾就孩子的逆反心理做過研究,他們發現,越是被一些條條框框限制的孩子,逆反心理就越嚴重。他們通常愛亂髮脾氣,喜歡責怪他人。他們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父母放棄對他們的管制。而那些在家庭中能享受到自由的孩子,反而更能體諒和理解父母的苦心。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讓孩子得到尊重後,再和孩子討論該怎麼做,而不是規定孩子怎麼做。當孩子與父母的意見相左時,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可讓情緒左右自己的言行,否則會因言語過激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隻會進一步刺激孩子,使其逆反的心理進一步得到強化。
如果孩子的逆反行為是合理的,父母不應制止,因為合理的反抗行為有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那些百分之百順從、事事依賴、絲毫沒有反抗精神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性格軟弱、處理事情優柔寡斷,遲遲不敢做出決定。
小故事
在中央電視臺的一次訪談節目裡,臺灣歌手齊秦講述了自己叛逆的青少年時期。那時他喝酒、打架,半夜三更才回家,一回家就習慣性地跪在地上等著父親的鞭子和訓斥。但這種體罰,對於齊秦已經失去了任何意義。
但有一天,齊秦打完架回家,像往常一樣跪著等待捱罵,卻發現父親只是背對著他說了一句:“去睡吧。”
齊秦內心一下子受到觸動,從此便改邪歸正,踏上了音樂之路。
當父親發現責罵和體罰都不能奏效時,改變了教育方式,也改掉了小齊秦的壞習慣。
給孩子充分的話語權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棟樑之才,但是很少有父母願意去傾聽孩子的聲音。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見的,包括他想吃什麼,想玩什麼,想喜歡什麼,都要由父母做主。父母更多的時候是在教育孩子,而沒有想過要去了解孩子們的看法,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在想什麼,更沒有遇事就去問問孩子意見的習慣。
事實上,孩子在年幼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