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而沾沾自喜,卻忽視了對其偏科現象的糾正。這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各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滲透的。例如,有專家透過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如果學理的學生不懂文,他的思維方式會受到很大影響,將來創新能力肯定不行。從現象上看,這種學生的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差,甚至無法把自己的觀點在論文中很好地表達出來。從長遠來看,將來他們畢業後科研專案的論證報告、申請專案、結題報告都需要好的文科知識。知識面的狹窄會影響他對新事物、新學科的接受,甚至還會妨礙學術交流,影響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偏科”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及早加以解決。中、小學是孩子的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應該在這一時期為日後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任何一門課程的偏廢,都會為日後的高樓大廈埋下嚴重的危害因素。如果任由其“偏科”,讓孩子畸形發展,到頭來只能是誤了孩子。
糾正學習“偏科”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家長不僅要保障孩子“優勢學科”的發展,更要熱情輔導孩子的“非優勢學科”,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肯定和鼓勵,激發孩子對該學科的興趣,增強信心。長期堅持下去,學習“偏科”的問題會逐漸得到解決。
小故事
魏永康,1983年6月出生在湖南省華容縣,兩歲的時候就能認識2000多個漢字;4歲進小學;8歲上中學;13歲時,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2000年,17歲的魏永康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15)
這位天才少年的成長經歷可謂一帆風順。然而,2003年8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從“神童”到被勸退回家,生活似乎給魏永康開了個非常殘酷的玩笑。
分析魏永康的成長經歷,我們或許能從中能得到一些啟示。
一直以來,為了讓魏永康專心讀書,魏永康的母親曾學梅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都包下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曾學梅還親自給他餵飯。
後來讀大學時,曾學梅也一直跟在兒子的身邊“陪讀”,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曾學梅說:“我從來沒有讓他洗過衣服、襪子,洗頭都是我給他洗的。”
魏永康在大學期間,教授們除了對他的“過目成誦、思辨力超凡”的高智商留下深刻印象外,更突出的則是發現其心理發育和人格成長的荒蕪。
例如,魏永康對禮儀常識知之甚少。他很少與人打招呼。去拜訪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師,見到別人在看報紙,他會徑直從人家手裡拿過報紙,就自顧自地看起來,也不管老師在一旁發愣。
他時常幹出些荒唐事:讀大一時,一天他突發靈感,一個電話撥到119,稱學校發生火情,惹得消防車蜂擁而至;學會電腦後,一次,他將一個同學存在電腦里加密的情書破解並公佈了出來;看了《“*”十年》一書後,他就在網上發“×××教授是物理系的走資派”的帖子……
有人說,魏永康始終在以童年的心態闖入一個成年人的世界,與外界交流對他來講無疑有著種種難以逾越的障礙。即便他21歲的人生,事實上仍是一個擴張的童年。
來到北京讀書後,魏永康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便執意不要母親“陪讀”,孤身一人北上求學。
身邊突然沒了母親的照料,魏永康感到很不適應,竟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一年冬天,他竟然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去天安門逛了一圈,周圍的遊客像看怪物一樣使勁盯著他看。由於長期生活不能自理,並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開發孩子的左、右腦
每一位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過人,都絕不會忽視對孩子智力和潛能的開發。而我們的大腦正是智慧的源頭:左腦與右腦以顯著不同的方式進行著神奇的工作,左腦偏向於使用語言、數字、邏輯性進行思考,右腦則擅長在圖形、空間、想象方面的思考。
一般左腦發達的人在數理或分析能力方面較強,右腦發達的人則對美術、藝術等感性的東西敏感度更高。
兩個大腦半球彼此的活動並非分工式進行,而是互相支援、協調的。左腦與右腦以每秒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