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2/4 頁)
分而治之政策,將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地區和以穆斯林為主的地區分為不同的國家。
但印度最大勢力的國大黨表示反對“威爾森方案”,在他們的心中更幻想著一個同大中華聯盟一樣的“大印度聯邦”計劃。即以印度文化圈為基礎,將周圍的小國都納入大印度聯邦,使印度成為一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
對此,陛下表示了鄙夷,“這真是一個不錯的年代,連阿三都已經有了大國夢!”
在帝國西域總督府的支援下,孟加拉灣的三角洲平原地區率先獨立,成立了孟加拉王國,最早與英軍作戰,並接受大聯盟援助的錢德拉·鮑斯成為了孟加拉首位王國首相。
此舉打破了印度形勢上的統一,北部的穆斯林教徒的獨立浪潮更加洶湧,而印度教坡徒們也開始希望將搗亂的穆斯林們趕出印度。國大黨的統一政策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威爾森方案”在印度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援。
“還不夠,不多死些人,沒有一些血的教訓,他們是不會低頭的!”
當威爾森再次應邀前往德里商討印度問題時,陛下神秘的說了一句話!
當時的威爾森並不理解,印度的和平已顯曙光,陛下為何還會認為印度還會再流血呢?
1942年10月,當各方勢力意見達成統一,南亞次大陸將衽印巴分治的訊息傳出來之後,在分治線比較混亂的旁遮普地區,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在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引發了大混亂,兩教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衝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短短的數週之內,因流血事件死亡的人,達到了五十萬。這幾乎超過了印度獨立和內戰的死亡人數。
而在教徒們之間產生的不信任和憎惡,對之後的印巴關係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加上分治時,在克什米爾地區留下的歷史紛爭,使得印巴兩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立甚至是仇視,直到第三次印巴戰爭,得到大聯盟幫助的巴基斯坦以弱勝強,徹底控制克什米爾地區方才作罷。
印巴戰爭,浪費了印度大量的財力,而長期的軍備競賽和擴軍,又極大的拖累了印度的經濟發展,直到二戰結束的五十年後,進入二十一世紀,印度人與他們的大國夢還相差著十萬八千里!
正如陛下在當年所說:“天生就是丫環命,還非要當小姐?你以為阿三就是小/三呀?有機會逆襲正室!”
“好多年以後,我才明白,原來陛下說的小三,就是情婦呀!”
——帝國首任外交大臣威爾森在晚年的回憶錄中,如是說到!
第257章 埃塞克斯級
印度獨立的浪潮迫使英國政府加快了英軍中印度士兵入藉的計劃。
但邱吉爾沒有想到,他頂著國會的壓力讓印度士兵入藉,最終的結果卻只是英軍戰俘的行列中,多了數萬包著白頭巾的阿三。
在北非,布魯克率領的英軍在開羅戰役中,戰敗後撤,甚至沒有守住亞歷山大港,讓c艦隊不得不退往直布羅陀與h艦隊和美軍艦隊匯合。
但隆美爾沒有打算放過英軍,蘇丹港補充了一千輛東北虎坦克和相應的履帶式步兵裝甲車後,德國將軍步步緊逼,他有信心與英軍在班加西再掰一次手腕。
在朱夫拉的艾森豪威爾終於等到了他盼望已久的援軍,二十萬美軍與十二萬英聯邦軍隊在卡薩布蘭卡二次登陸,他們還帶來了多國部隊急需的反坦克炮和火箭炮。
前者是步兵打裝甲的必備武器,而後者是專為對付漢軍陣營中勢不可擋的空中騎兵師。
兵力的充足與補給的到來,使艾森豪威爾的信心倍增,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馬上可以組織大規模的反擊戰役。
蘇聯戰場上的形勢已經惡化到迫使協約國部隊必須要儘快打通一條生命線,以使英美的援助可以送到蘇聯。
羅斯福和邱吉爾都不敢想像如果蘇聯被擊敗,德軍全部調回西線後的景象。
美國沒有考慮在太平洋上甚至白令海峽做文章。漢國兩大洋艦隊在太平洋上耀武揚威,日本艦隊還不時騷擾下阿留申群島,使得阿拉斯加灣也並非安全。加之西伯利亞幾乎全部落入了同盟國手中,漢皇在馬加丹設立北海總督府的舉動,無疑就是告訴美國:此路不通。
斯大林明確表示,蘇聯已經丟掉了勒拿河流域,如果同盟國部隊突破葉尼塞河或是德軍佔領黑海沿岸,蘇聯將面臨崩潰。
這有點言過其辭,逼迫西方國家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