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部分(第2/4 頁)
前的血色水面,道:“立刻集結兵馬,馬上回京師。”
“好。”千絕行點了點頭,應命離開。
黃昏,殘陽如血。有人曾經說,站在京師的城樓上看夕陽,夕陽會顯得離人近很多。當然,這其實是在形容,京師的城樓究竟有多高。
有很多熟讀歷史人的,會覺得明朝的君主很怪。一國之都,不設在山清水秀的江南,不設在易守難攻的西安。偏偏就設在北京,這個幾乎和北方逐族相鄰的地方。
可在我看來,這恰好就是明朝的魅力之所在。
歷數華夏諸朝諸代,有晉之風雅,唐之盛世,宋之浪漫。但餘唯獨愛明,究其原因無它,只為其十個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國都選在強敵鄰近,這就是“天子守國門”。亡。國之君崇禎,寧願上吊也不離開京師,便是“君王死社稷”。
明朝的開國天子,是泥腿子出身。熹宗皇帝,大字不識。算得上是君主文化最低的一個王朝。明朝的賦稅收入,遠遠低於唐宋,甚至比之後的清朝都要低,算得上是最窮的一個王朝。
但它的魅力就在於“骨氣”二字。大明終其一朝,未曾有過和親,賠款,割地,納貢之事。就算是土木堡之變的時候,瓦剌提出用財物換取英宗歸明,大明也沒有同意。
所以國都選在京師,這也恰恰好是大明的骨氣體現。
此時此刻,京師城樓下,十數萬大軍環飼。而京師城樓上,參與守城之戰的,卻只有四萬多人。
還有三萬多兵馬,王守仁和楊一清,都指揮不動。那些是京營裡面留下來的兵馬,因為見到京師情況危急,所以起了異心。
江夏沒有回來,王守仁和楊一清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京營的兵馬。現在唯獨希望的,就是他們不要在這個時候叛變才好。
京師城樓下,攻城的大軍已經進攻了十幾次。城樓上的守城士兵死傷慘重,他們的死傷,同樣也不輕。
現在雙方陷入了拉鋸戰和消耗戰中,誰先挺不住崩潰了,誰就輸了。
出動大軍攻城,這不是一件小事。需要耗費的精力、糧草、兵力、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如果三路大軍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輕易是不會罷休的。
而京師守城計程車兵已經疲憊不堪,外加城中的隱患。王守仁和楊一清每一天都過得忐忑不安,他們只希望,江夏快點兒回來!
第六百零六章京營造反了
戰爭最痛苦的地方,其實不是身體的傷害,性命的丟失。最痛苦的,反而是心裡的折磨。生離死別的折磨算是其中一種,而不知命喪何時,這又算是另外一種。
京師正陽門的城樓上,王守仁和楊一清都在此處。二人年紀也不小了,但此刻卻仍舊是甲冑加身,一副威武不凡的樣子。在大明,二人都算得上是文壇大儒,同時也是有名的知兵之人,可以說二人是大明文武雙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當然,江夏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此刻已經是深夜,距離京師被三路大軍圍困,已經足足有十三天的時間。在十天以前,王守仁他們接到了江夏回覆來的飛鴿傳書,說他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京師。可是這最快的速度究竟是多快,王守仁和楊一清都不清楚。不過即便再快,想來怎麼也需要半個多月的時間吧。
畢竟是從薊州府趕到京師,有那麼多的人,有糧草有輜重。
守正陽門的,一共是兩萬兵馬。另外宣武門和崇文門,這兩處各有一萬兵馬。自從五天前永定門破了以後,王守仁他們就只能把京師城內唯獨能調動的四萬餘兵馬如此安排了。
幸虧京師城內兵備齊全,同時百姓商賈也很支援守城,所以三路大軍的數波攻勢,王守仁他們都一一守下來了。但是究竟能守多久,這一點王守仁和楊一清都說不清楚。
楊一清坐城樓旁邊的一張太師椅上,一名大夫正在給他手臂的傷口換藥。前日敵軍攻城,情勢危急之下,楊一清和王守仁親自上了城樓殺敵。楊一清不注意被人給割了一刀,傷口不淺。
王守仁道:“楊公,夜裡涼,這裡有我守著,相信也出不了什麼大事。要不你先去休息吧,有什麼事我立刻派人通知你。否則你如此操勞,傷口癒合恐怕會很慢。”
楊一清伸手摸了摸雙膝上橫放著的大刀,他笑著說道:“我第一次和江夏見面的時候,逍遙山莊還是一處青樓。那小子騙得我把女兒放在他那裡,給他當七天的學生。我心想著我家那閨女,誰遇著誰頭疼,所以就答應了。沒想到,他竟然憑藉短短七天時間,就騙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