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原來李剛的父母下崗後又重新創業,白天黑夜顧不了家,但思前想後,李剛的父母還是將實情告訴了孩子,與孩子商量應該怎麼辦。“有句話不是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我們生活困難,孩子是家庭成員,有義務作貢獻,幫助家庭早日脫離困境。”
李剛的父親是一個性情爽朗的人,提起兒子就樂呵呵的:“與孩子商量後,孩子也很樂意,主動提出照顧好奶奶和搞好自己的學習。我們有時回家累了,他還會為我們捶捶背,按摩按摩。這孩子一歲多就會為我們添飯、拿拖鞋,我們就沒有不放心過,不僅表揚鼓勵他,而且教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會與他商量,請他幫助想辦法。我們常對孩子說的就是‘我們都是家庭中的一員,要相親相愛,盡職盡責’,兒子做到了,他關心每個家人,把奶奶也照顧得挺好,這可解決了我們家的大問題了。而且聽說他現在學習也沒耽誤,真是讓我們高興,也太難為孩子了。”
“這件事爸爸媽媽想聽聽你的意見。孩子,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咱們商量一下看怎麼解決好。”作為家長,在尊重孩子的發言權方面你是否這樣做了?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員。可是,許多父母在決定一些事情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事情時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是的,生活中純粹的大人之間的事沒有必要讓孩子知道,可是還有很多事是完全應該讓孩子也參與討論的,尤其是涉及孩子的某項決定時。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更不要以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隨便對他做出決定。
事實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員,即使年齡小,總歸是一個人,他有權知道關於自己以及家裡的事情,有權參與家庭事件的討論與決定。
由此,我們做父母的要時刻記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許多事情,不要忘記彎下腰與他平等商量。
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觀點都被擺出來,做父母的把意見耐心地傳遞給孩子,讓他思考判斷,然後耐心地聽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思維高度,總能找到每個問題最合適的答案。
當然,商量,不是父母發號施令,而是要使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打上“*”的印記。商量更不是遷就,而是父母與孩子對話、溝通、相互瞭解,形成雙方可接受的意見或辦法。
如果你還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對,那麼就先想想自己是否在理解和尊重了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商量了?
學會與孩子商量,可以從下面的小事開始。
你現在不想睡覺嗎?明早你能夠按時起床上學嗎?
你又要這麼多錢做什麼?給你少一些可以嗎?
把舊文具盒扔掉買新的,可是這不在我們這個月的消費計劃裡,怎麼辦?
……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寫過一篇文章,叫《商量,商量,再商量》,這一點對於孩子的確是十分必要的。卡耐基不是也曾經這樣說過嗎:“對待殺人犯,還該講三分道理哩。”與孩子商量,完全可行,做父母的趕快試試吧,一定會產生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信任比制度更重要
劉清為女兒珍珍制定了一套學習時間安排制度,女兒也同意了按規定玩遊戲做作業,到時間就休息。
劉清終於鬆了口氣,突然有一天,劉清出差提前回到家,發現珍珍又在房間裡聚精會神地玩玩具,而且沒有完成功課。
第1章 激勵孩子的最佳對話模式(10)
“珍珍!”劉清大喊一聲,死死地盯住女兒。
女兒急忙把玩具藏了起來,試圖做出一個笑臉,然後故作鎮靜地說:“我做了一個小時的功課,剛剛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
“珍珍,你真讓我傷心,你怎麼會這樣對待媽媽,你懂不懂這樣做會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你不必解釋了,聽我的。”看見女兒似乎要申辯,劉清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我不想聽你的任何解釋,你讓我失望極了,你知不知道我這樣做全是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珍珍頂了一句。
“什麼?”媽媽的眼睛瞪了起來,聲音驟然升高。
此時,珍珍的眼睛裡開始出現恐怖的神情,她在尋找退路。“不管你!這是我的責任,我當然要管。你回房間去想一想,還有……”她忽然想起珍珍這個週末要同幾個好朋友到同學家過夜,“還有這個週末不能去琳琳家過夜了。”
“為什麼?”珍珍大叫,憤怒和絕望像洪水一樣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