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起克服”。
第五,讓孩子瞭解挫折和成功的關係。
遇到挫折並不意味著失敗,沒有挫折也不一定就是成功,教會孩子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4.大家都要愛整潔、講衛生
有一個叫苗苗的孩子,她的父母特別注意衛生。她媽媽告訴她,要從小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尤其是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苗苗問:“為什麼飯前便後要洗手?”媽媽告訴她:“因為手上摸了髒東西,在吃飯前不洗乾淨,吃進肚子裡就會生病,肚子裡就會長出蟲子來,有蟲子,就要去醫院打針吃藥了。”等她稍大一點,媽媽還進一步告訴她,飯前便後洗手可以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於是,苗苗每天早晨起床後,自己洗臉洗手。尤其是吃飯前,從來都不用人提醒,自己主動去洗手,口裡還唸唸有詞,洗完手,要甩三下,把自己手上的水甩幹。有時大人一忙,吃飯前忘記了洗手,她總是及時提醒大人。
有一次在路上,苗苗吃完了香蕉隨手亂扔香蕉皮。媽媽沒有像一些父母那樣視而不見,而是讓她撿起來,帶著她把香蕉皮丟進果皮箱裡。然後給她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在媽媽的薰陶下,她總要把垃圾扔進果皮箱裡。有一次馬路對面才有果皮箱,她就過馬路去丟雪糕紙,媽媽看著她走過去。這時一輛車飛奔過來,小女孩像一隻蝴蝶一樣飛走了。她媽媽就瘋了,每天都在那個地方撿別人丟下的垃圾。當地人被感動了,從此不再亂丟垃圾。他們把那些綠色的果皮箱擦得一塵不染,在每一個果皮箱上都貼上小女孩的名字和美麗的相片。從此,那個城市成了一座永遠美麗的城市。故事講完了,孩子的眼眶溼潤了。她說:“媽媽,我再也不亂扔東西了。”
個人衛生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卻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人們常說活著就要提高生活質量,從而獲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如果一個人的衣食住行一塌糊塗,吃得不乾淨,不注重個人衛生,他的精神面貌肯定很差,更談不上什麼精神昇華。
的確,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孩子的個人衛生意識非常差。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小夥子,人長得高大挺拔,但穿戴卻亂七八糟,衣服褲子皺皺巴巴,油汙斑斑,鬍子拉碴。一些住集體宿舍的孩子,個人衛生更是慘不忍睹。桌子上杯盤狼藉,有的剩飯剩菜已經長出“黴草”,床上更是成了“雜貨鋪”,被子已經看不出是什麼顏色,床下的世界更“精彩”,空瓶子、臭襪子、髒球鞋等橫七豎八地堆在一起。
怎樣才能糾正孩子不講個人衛生的壞習慣呢?我們給家長的建議是:
第一,允許孩子把屋子弄亂,但得要求孩子自己把屋子整理好。
多數孩子都十分頑皮和淘氣,常常令家長頭疼的是,這類孩子能在轉瞬之間將房間弄得亂七八糟,這樣就要花費許多的時間和工夫去收拾。其實,年齡較小的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把到處弄得亂成一團,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概念,他們只需要身邊有儘量多的玩具就好。這時,許多家長都會呵斥孩子不要將房間弄得太亂,然後開始收拾東西。
其實,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因為孩子不會認識到這是他們做得不對。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的習慣,讓他們自己動手收拾,不要讓他們覺得無論如何總會有人幫忙。
如果孩子太小,你可以同他一起收拾,告訴他哪樣東西該放什麼地方,千萬不要一下就將孩子弄亂的房間恢復得整整齊齊。最好能讓孩子將收東西也變成玩耍的一部分,從小養成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第二,要求孩子把東西放在指定的地方。
讓孩子知道各種東西都有各自存放的地點,最好能分門別類地放好,然後再做上標記。大小東西要分開,這樣不易互相擠壓後造成小件物品的損壞。比較零散的玩具可裝在帶格的小箱中,也可單獨裝起來,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分門別類地收拾東西。孩子的東西要方便拿取,不論是什麼,都應讓他自己就能放取。
第三,適當地幫助孩子是必要的。
有些孩子非常愛整潔,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可即便是這樣,有些大件的物品家長還是應該幫助孩子使用。家長可以先讓孩子收拾玩具,在孩子不行的情況下再幫助收拾,同時要教會孩子下次怎樣使用,這樣才能讓孩子逐漸有所提高。最後,當孩子能獨立取放時,要記得給予鼓勵,讓孩子有種滿足感。
第四,重要的是指導和監督。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一定要起到帶頭作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