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從總體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點首先是歷史悠久。wwW。HaOShUDu。Com在遠古時代,日本列島曾與亞洲大陸相連。在日本發現的古生物化石與舊石器文化與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有許多共同性,這說明原始先民們早有來往。直到距今一萬年左右。由於冰川期的結束,海面回升和地殼變動,日本列島終於完全和大陸脫離,但是以後仍然不斷有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風渡海來到日本,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從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看來,這種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綿延不斷。
其次是範圍廣泛。中日文化交流極其豐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從狹義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學、文學、史學、科學、宗教、教育、美術、音樂、舞蹈、書法、體育、建築、工藝、園林、民俗等領域,或者按廣義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諸層面,無處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現。性文化作為人類文化兩個最基本的起源之一,當然也在交流之列,不過長期以來這方面的文化被掩蓋、被塵封了,現在則要把它重新揭開。
第三是影響深遠。中日文化的交流對於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科學的發展進步,以至於國家關係、民族感情、革命運動、人民友誼、日常習俗等等,無不發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日本著名學者內藤湖南曾把中國文化在日本文化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比喻為做豆腐時加滷水。【轉引出處同上書,第4頁。】至今在日本的文化和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中還處處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文化影響的烙印。
正文 中日文化交流的四個時期和代表人物(1)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從上古一直到19世紀的漫長歲月。wWw。HAOsHudU。COm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起,可以劃為以下四個時期:
1.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6世紀,即中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是彌生時代和大和時代前期。這個時期中日交往的路線大多經過朝鮮半島,從陸路過海峽或沿岸航行。交流方式主要透過中國移民赴日本傳播中國先進文明。交流內容偏重於物質文化層面,如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免費TXT小說下載
在這個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史記》記述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山東一位方士徐福上書說:東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島上有神仙和仙草。秦始皇聞訊大喜,便派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但以後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廣澤”,自立為王。以後,中國的歷代文人都把徐福奉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日本僧人絕海中津,兩人賦詩唱和,也提到徐福。
日本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傳說,不少地方都有關於徐福的遺蹟和故事。例如,九州佐賀縣的伊萬里港傳說是徐福艦隊到日本登陸的地方。在和歌山縣新宮市有徐墓。據說徐福曾經在佐賀市的金立山住過,因此當地居民建金立神社奉祀徐福。佐賀縣每50年舉行一次隆重的“徐福大祭”,最近一次是1980年。當地還流傳著徐福登金立山遙望西方懷念家鄉的故事,甚至還有徐福和土著酋長的女兒阿辰的愛情經歷,這就很帶有浪漫色彩了。
2.公元6世紀至9世紀,即中國隋、唐時期,日本是大和時代後期、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前期。這個時期的交流路線則以直接渡海為主,交流方式有使節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出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內容則以制度文化層面為主,如日本學習唐朝律令制度實現“大化革新”,同時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築、雕塑、詩歌等方面。
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公元742年,日本政府派人到揚州大明寺邀聘鑑真及其弟子東渡。弟子們害怕渡海風險,起初無人答應,而年過半百的鑑真卻毅然說道:“為了弘法傳道,何惜身命!”在他的感召下,有21人願意跟隨師父赴日。但是,在12年中,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五次失敗,鑑真雙目失明,九死一生,但是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終於於753年12月20日抵達日本。日本的官方、民間佛教界對鑑真的到來極為重視,為他設壇授戒。756年孝謙天皇任命他為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