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我鄭重的發表了這篇《沉香屑》,讀者共同來欣賞張女士一種特殊情調的作品,而對於當年所謂上等華人那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也可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張愛玲邀請周瘦鵑到家中,與姑姑張茂淵設西式茶會答謝。
6月,《沉香屑:第二爐香》在《紫羅蘭》月刊上發表。
7月,張愛玲在上海福州路晝錦裡附近一個小弄堂裡的一座雙開間的石庫門房子——《永珍》雜誌編輯室裡,把短篇小說《心經》交給編輯柯靈,給柯靈以意外的驚喜:“那大概是七月裡的一天,張愛玲穿著絲質碎花旗袍,色澤淡雅,也就是當時上海小姐普通的裝束;肋下夾一個報紙包,說有一篇稿子要給我看看,那就是隨後發表在《永珍》上的小說《心經》,還附有她手繪的插圖。會見和談話很簡短,卻很愉快。談得什麼,已很難回憶,但我當時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雖然是初見,我對她不陌生,我誠懇地希望他經常為《永珍》寫稿。”(柯靈《遙寄張愛玲》)
7月10日,短篇小說《茉莉香片》在《雜誌》月刊第 11 卷 4 期上發表。《雜誌》的背景較為複雜。它附屬於《新中國報》,而《新中國報》的後臺是日本人駐滬領事館。但是《新中國報》的社長袁殊、主編魯風則都是*地下情報人員。不過他們只是利用《新中國報》作掩護開展工作,因此,《新中國報》還是親日的面孔。作為附屬於《新中國報》的《雜誌》,一方面是要給日偽文化撐場面,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發表大量小說、散文、實事報道、人物述評等文章,同時還不定期刊出特輯,舉辦作家座談會,在當時的出版物中有鮮明的特色。
張愛玲年譜簡編(9)
對於《雜誌》的日偽背景,《永珍》主編柯靈心中非常清楚,他曾委婉地向張愛玲暗示,由於時局的動盪,儘量少和《雜誌》這類期刊往來,不要到處發表作品。“因為環境特殊,清濁難分,很犯不著在萬牲園裡跳交際舞——那是賣力的為她鼓掌拉場子的,就很有些背景不乾不淨的報章雜誌”。但政治在張愛玲那裡,好像是“不值得考慮的,她所考慮的只有個人的成功,生命中的那種飛揚的感受,那種完美的境界。她渴望的是夢想中的飛翔,而對可能會有的時代的責難,根本來不及去考慮”(張均《張愛玲傳》)。
8月10日,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在《雜誌》月刊第 11 卷 5 期上發表。她說,她“為上海人寫了一部香港傳奇,包括《沉香屑 第一爐香》、《沉香屑 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說明到7月底,《心經》、《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都已經寫好,只待出手了。這也可見當時張愛玲寫作驚人的多產。其創作力之旺盛,真是一個奇蹟,一個傳奇。
同月,朝鮮女舞蹈家崔承禧二次來滬,張愛玲出席歡迎會,並與崔承禧等合影留戀。這次歡迎會是由《雜誌》社安排的。《雜誌》在捧紅張愛玲上不遺餘力,不但陸續發表了她此後的大部分作品,如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金鎖記》等,而且進行大力的宣傳,安排張愛玲會見崔承禧便是其中之一。
8月—9月,短篇小說《心經》在《永珍》月刊 2、3期上發表。
9月—10月,小說《傾城之戀》在《雜誌》第 11 卷 6、7期發表。
11 月,《崔承禧二次來滬記》(座談紀要)在《雜誌》月刊第 12 卷 2 期上發表。
同月,小說《琉璃瓦》在《永珍》月刊第 5 期發表。 同月,散文《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在《古今》半月刊第 33 期發表。 同月,小說《封鎖》在《天地》月刊第 2 期發表。
張愛玲於《天地》主編蘇青私交甚篤,加上《天地》當時打著女性雜誌的旗號,張愛玲的登場幾乎是《天地》女性色彩最顯眼的亮色。自《天地》創刊後,張愛玲是發稿最勤的一位作家,不僅如此,她還給《天地》繪插圖,作封面設計,顯出她對這份刊物極大的興趣。11月10 日—12月10日,小說《金鎖記》分兩次在《雜誌》月刊第12卷2、3期發表。
本月,胡蘭成在文字上遭遇了張愛玲。胡蘭成生於1906年,浙江嵊縣人,幼年家貧,但頗有才氣,做過中學教師,寫得一手漂亮文章。三十年代投奔有汪偽背景的《中華日報》,上海、南京淪陷後,胡蘭成竭力為汪偽所謂的“和平運動”奔走效力,曾做過汪精衛政府的“宣傳部政務次長”,“行政法院次長”,是汪政府有名的筆桿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