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
一、 從“蜜月”到“反目”
張愛玲與《永珍》的最初接觸,坊間所徵引的史料一般都是柯靈先生1984年發表在《讀書》上的《遙寄張愛玲》一文中的記述。並大都模糊的認為張愛玲與《永珍》的第一接觸人是柯靈。1據柯靈所述,1943年夏天他受聘擔任《永珍》雜誌的主編,正在多方尋求作家的支援。偶然在《紫羅蘭》雜誌上發現了張愛玲的《沉香屑 第一爐香》,於是產生找張愛玲為《永珍》寫稿的念頭,但又苦於不認識她,要請周瘦鵑引見,又覺有所不便,正在這時,張愛玲出人意料的出現了。柯靈對當時的情景描述的非常細膩:
出版《永珍》的是中央書店,在福州路晝錦裡附近的一個小弄堂裡,一座雙開間石庫門住宅,樓下是店堂,《永珍》編輯室設在樓上廂房裡,隔著一道門,就是老闆平襟亞夫婦的臥室。好在編輯室裡除了我,就只有一位助手楊幼生,不至於擾亂東家的安靜。當時的上海文化,相當一部分就是在這類屋簷下產生的。而我就在這間家庭式的廂房裡,榮幸的接見了這位初露鋒芒的女作家。
那大概是七月裡的一天,張愛玲穿著絲質碎花旗袍,色澤淡雅,也就是當時上海小姐普通的裝束,肋下夾著一個報紙包,說有一篇稿子要我看一看,那就是隨後發表在《永珍》上的小說《心經》,還附有她手繪的插圖,會見和談話很簡短,卻很愉快,談得什麼,已很難回憶,但我當時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雖然是初見,但我對她並不陌生,我誠懇的希望她經常為《永珍》寫稿。2
從此,《永珍》不僅時有張愛玲的稿件刊登,柯、張二人的友誼也日漸深厚。不過,這已是後話了。
柯靈的敘述雖然可信,卻有意無意的遺漏了老闆平襟亞的作用。據平襟亞1944年8月18日在《海報》上發表的文章《記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鈿》一文,曾有回憶張愛玲攜稿去《永珍》雜誌的情景:
“記得一年前吧,那時我還不認識這位女作家,有一天下午,她獨自捧了一束原稿來看我,意思間要我把她的作品推薦給編者柯靈先生,當然我沒有使她失望。第一篇好像是《心經》,在我們《永珍》上登了出來。往後又好像登過她幾篇。”3 。。
張愛玲與《永珍》矛盾的歷史考察(2)
按照平襟亞這裡的說法,張愛玲第一次與《永珍》的聯絡,應是先找到老闆平襟亞,後由平襟亞推薦去見主編柯靈。據柯靈所描述的當時《永珍》編輯部佈局:“一座雙開間石庫門住宅,樓下是店堂,《永珍》編輯室設在樓上廂房裡,隔著一道門,就是老闆平襟亞夫婦的臥室”。張愛玲去《永珍》編輯部,應該是先經過老闆的房間,才由平襟亞引見,進到編輯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