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時,他們在唐兀惕境內(即甘肅)受到基督教徒最激動人心的歡迎,特別是在“唐兀惕城”(即寧夏)。聶思托里安教會確實遍佈其境,寧夏,西寧、甘州、肅州和敦煌都有。馬可·波羅提到,僅寧夏就有三座聶思托里安教教堂。
無疑地,這些聶思托里安教徒自唐朝以來就默默地居住在原中國邊境以外的這些地區,但是,他們並非一直侷限在這些地區內。由於成吉思汗後裔的征服,現在中國內地也向他們敞開了。人們甚至可以說,在唐朝滅亡後已經被逐出境的聶思托里安教,隨著蒙古人又進入了中國。1275年報達〔巴格達〕的聶思托里安教主教在北京建立主教區。尾隨蒙古人,聶思托里安教甚至滲入長江下游地區。1278年,忽必烈委託一個名叫馬薛裡吉思(漢譯名,原名Mar Sargis)的人管理在今江蘇省內的鎮江。按其名推斷,馬薛裡吉思是一個聶思托里安教徒,不久,他很快在鎮江建起一座教堂(1281年)。在揚州和漢口又建了幾個聶思托里安教教堂。
在敘利亞文的馬·雅巴拉哈三世和列班·掃馬傳記中,有一段著名的記載可以證實蒙古的聶思托里安教信仰。列班·掃馬(死於1294年)和他的朋友、未來的主教馬·雅巴拉哈·麻古思(1245-1317年),兩人都是聶思托里安教徒,至少後者是汪古部人。麻古思的父親是汪古部科尚城的副主教,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伯希和把科尚城看成是中世紀的東勝,今綏遠和山西邊境上的托克托。列班·掃馬是汗八里(或北京)聶思托里安教教堂中一位巡察使的兒子。他是第一個信奉修道生活的人,曾在北京大主教馬·基瓦古斯的主持下接受了削髮儀式,後來他隱退到離城只有一天路程的山中修道院,在此結識了麻古思。在麻古思建議下,兩人決定去耶路撒冷朝聖。在托克托附近,他們拜訪了汪古部王孔不花和愛不花(他們也是聶思托里安教徒),並告知他們朝聖的計劃,汪古部的這兩個王子最熱烈地接待了他們,並盡力勸阻他們說:“我們正在費力地從西方招來主教和教士,你們為何要去那些地方呢?”但是,見兩人主意已定,汪古部王子們為他們提供了馬匹、錢財和過中亞的旅途所需的一切物品。
朝聖者們先經唐兀惕境,即今甘肅北部、寧夏附近,這兒的聶思托里安教教會星羅棋佈。“男人,婦女和兒童都上街歡迎他們。因為唐兒惕地區居民的信仰非常強烈”。他們沿羅布泊和塔里木南緣小道而行,抵達了于闐和察合臺汗的領地。當時察合臺汗是都哇,因為據伯希和的估計此事是發生在1275-1276年間。當時,成吉思汗宗王之間的戰爭正在中亞進行,阻止了列班·掃馬和麻古思直接從喀什噶爾到波斯的旅行。他們發現于闐正遭受饑荒,喀什因戰爭而人煙稀少,從喀什往西的路已不通暢。因此,他們轉向北去怛邏斯(奧李阿塔,或今天的江布林),窩闊臺系海都汗在此紮營。他親切地接見了兩位聶思托里安教徒,併發給他們安全特許證,持此證,使他們得以透過作戰軍隊的前哨,最後抵達波斯的蒙古汗國,當時波斯的統治者是阿八哈汗(1265-1282年在位)。
從敘利亞來的一位可能是說阿拉伯語的基督教徒,漢譯名叫愛薛(即伊薩或耶穌,1227-1308年),在忽必烈統治時期,他身居重要位置。他懂多種語言,精通醫藥和天文,曾在貴由汗庭中供職。1263年,忽必烈任命他掌管星曆司,他似乎是1279年法令的鼓動者之一,透過該法令,忽必烈企圖制止###教在中國的宣傳。1284-1285年,蒙古高階官員孛羅丞相作為使臣前往波斯汗阿魯渾處時,愛薛陪同前往。愛薛在返回中國後,於1291年被任命為掌管基督教的總監,1297年任政府大臣。其子也裡牙、腆合、黑廝、闊裡吉思和魯合都像他一樣是聶思托里安教徒,在北京宮廷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最後,忽必烈及其繼承者們在北京的他們的親衛軍中有3萬名信仰希臘正教的基督教阿速人,他們是在蒙哥時期從高加索來的。我們已經看到,1275年6月,阿速軍在圍攻長江下游北岸的鎮巢時,遭到宋軍狡詐的屠殺。後來,忽必烈把從鎮巢得到的稅收分給了遇害的阿速軍的家屬們。1336年7月11日,這些阿速軍的後裔送一封表示歸順的信給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1338年帶信給在阿維農的教皇的使團中,除了納昔奧的安德魯和威廉外,還有阿速人託蓋。
此外,伯希和還提到了古代摩尼教在福建又活躍起來這一事實,在宋朝統治時期福建已有摩尼教復興的兆頭。。 最好的txt下載網
蒙古鐵蹄下的太原:淪陷異族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