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故地,一度稱“金”,不過入關後不久也就改成“清”了。“明”和“清”都是不錯的國號,昭示著帝王們希望政治清明、天下為公的理想,如同得大位不久的忽必烈一樣,都是有大志存焉。
60萬歐洲聯軍灰飛煙滅(2)
蒙古西征軍團的編制
蒙古的軍事行動之前,都要有大會會議,特別是遠征時更加如此。這也是因為夏天不利於遊牧騎兵出戰,蒙古的進攻一向選擇在秋天草多馬肥的時候,再延續到冬天,冬天是遊牧的閒暇時間,遊牧民族也不象農耕民族需要利用冬天來準備來年的農具或者利用枯水期來修繕開挖河道堤防。到了春天之後,遊牧騎兵就要分散各地去避暑,一般如果不是特別需要,蒙古不在夏天發動戰爭,因此,通常在三四月間,蒙古的各個前線千戶萬戶就會集聚起來開軍事會議,尚定秋天開始的軍事行動,而後散開回部落或封地去避暑,同時安排徵召軍隊,為秋天的作戰做準備。這也使得蒙古每次軍事行動之前,總是有完善的軍事作戰計劃,謀定而後動。
蒙古軍隊行軍之時,在大軍的前面要派前鋒,前鋒的前面還要有哨騎,只要是幾百人以上的小部分,就一定要在周圍派出哨騎偵察。偵察分兩種,一種是武裝哨探,通常在周圍有敵軍時進行,哨騎登高望遠,或者劫掠敵人,逼近敵人的營哨去獲得情報。另一種是平時行軍的哨探,以發現居民為主,一旦發現居民或旅客,都要捕獲詢問四周的地勢、兵力分佈、有什麼要塞、有什麼軍事基地、哪裡可以補給等等。這種哨探在行軍時的分佈,有時可以遠至大軍的前面兩百公里之遠。一旦發現情報,根據情報的重要程度層層上報直到統軍大帥。因此,蒙古軍隊幾乎從來沒有被伏擊過。
在大軍的後面,是稱為奧魯的老少營,奧魯營制度,是蒙古軍隊不同於別人的一項制度。眾所周知,蒙古在各地劫掠人口為奴,為數眾多。奴僕在主人出征的時候需要隨軍出征,充當勞役,有時也被當作敢死隊去送死,如果能夠作戰勇敢活過幾次敢死隊,則可獲得自由編入民籍。此外,蒙古士兵出征時,是可以攜帶妻小的,稱為軍眷,這些婦女兒童平時負責後勤補給,在作戰特別緊急的時候,也可以上陣參與作戰。奧魯本來有兩種,一種隨軍,一種留守放牧。比如說,成吉思汗就經常帶著忽蘭妃子出征,而大妃孛兒貼就經常是留守大後方的。不過在定都和林之後,留守軍團就沒有了意義,因為當時的形勢下,蒙古草原已經統一,不可能後方大帳被突襲,而隨著蒙古帝國的擴大版圖,蒙古諸王公也逐漸被分封到帝國的各方,離鄂嫩河越來越遠,他們各自的留守奧魯也必然隨軍前進到各方去,因此留守奧魯最後也都變成了隨軍奧魯。
但是,隨軍奧魯也不是成吉思汗時代的那種形式了,因為奧魯等於蒙古軍隊的生命,不但大帳、財產、妻小在那裡,而且各種人力物力的補給,都是靠奧魯來補給的,在滅金的1230年衛州之戰中,國王塔思率蒙古軍和華北漢軍圍攻武仙,被移剌浦阿從後掩殺,把全部隨軍奧魯都給金軍俘虜,致使華北方面的軍隊大敗(可參考拙作三峰山),從此後隨軍奧魯就一般設定得離大軍比較遠,比如忽必烈徵大理,就在大渡河邊留下奧魯,而只率大軍渡河做短時間突襲作戰。
蒙古的徵兵制度,所有男丁15週歲以上就得準備服兵役,隨時有被徵召的可能,除了剛開始時的全民當兵的需要,後代的蒙古大汗多數是按比例徵召最高的徵召比例,是貴由大汗準備西征時,曉諭蒙古各戶每十人抽三人當兵,其後就是二次西征時,每十人徵二人。這樣的比例不要說比定居民族,就是比同樣的遊牧民族,也高出許多。
然而即使這樣,因為蒙古征伐的特殊性,兵源仍然不足,於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組建了漸丁軍,所謂漸丁軍,就是還沒成丁的十三四歲少年,漸丁軍並不直接參與戰鬥,但是需要準備戰鬥作為預備部隊,這樣,當他們成長到15週歲時,就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可以直接編入部隊了。而到了後來,漸丁軍的成分更加幼小,因為西征路途遙遠,12歲的少年在蒙古草原加入西征軍隊,等他走到前線的時候,差不多也就15歲可以投入戰鬥了。
蒙古軍隊的紮營也很考究,不但要選擇地形,按職位編排把中軍圍住,而且外圍營帳還有很多特色。比如說移營。外圍的小部隊在天黑之前紮營,然後天沒黑之前就要燃起營火,而等天黑的時候要移營,保留剛才燃起的營火不熄滅的同時,把真正的營帳移往旁邊的隱蔽處,這樣即使別人來襲營,如果不是清楚蒙古軍隊的內情的,多半會襲了燃著營火的空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