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然後讓王先生拿當票下賬,讓小熊拿著錢去買粥果兒、請灶王碼兒、天地碼兒,二太太帶著孩子們上瑞福祥買花綢子做新衣裳,二老爺去銅器鋪挑選蘇鑼。
臘八的主要節目當然是喝臘八粥了。據傳說,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是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百家施捨的各種雜糧熬了一鍋粥,吃了最後一頓人間煙火而昇天得道的。所以又據說,在臘八這一天,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貧富,都要熬一鍋各種糧食合成的亂七八糟的粥,自己雖然不能就此斷絕人間煙火、得道昇天,也未必確信釋迦牟尼就是如此斷絕人間煙火得道昇天的,但“臘八粥”即已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美味,自不妨糊里糊塗地享用。燕宅這種家庭更是絕不坐失任何一個可以大嚼的良機的。於是初六便把粥果該泡的泡好,該煮的煮上,初七二太太就帶領劉媽、李媽總動員,一整天剝栗子、花生、核桃仁、杏仁、瓜子、蓮子、棗泥等等,把它們和各種果脯及青紅絲一碗一碗放好備用。半夜開始熬粥,先發豆子後煮米,豆粳有紅豇豆、紅小豆、綠豆、黃豆、雲豆;米有大米、粳米、小米、江米、黃米、薏仁米等等。第二天一清早,在二太太的精心設計和指導之下每一碗粥都上了花樣各異的的粥果。於是和親友彼此饋贈,暗含著競賽,看誰家的粥講究,誰家的粥果好看。這種臘八粥一熬就是幾大鍋,一直到正月裡早晨都喝著剩粥。粥果一天天減少,興趣也一天天降低,終至從新鮮成為膩煩。二老爺照舊吃燒餅油果兒,二太太照舊喝杏仁茶、吃缸爐燒餅,小字輩的照舊上交道口喝麵茶、吃炒肝,誰也不再去管那些粥果的下落了。
這天下午,海蕖也就跟著嬤嬤們大剝其蒜,大挑其豌豆,大忙於泡臘八醋,栽蒜,種豆苗,為的是過年吃煮餑餑和做湯用,兼做擺設,看綠意兒。
“二十三,糖瓜兒粘”,這糖瓜兒原本不是為孩子們解饞的,而是為給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預備的,是為了糊灶王爺的嘴,然而這“祭灶”一到,年關也就到了,說是“年關”,是因為到了債主子光臨的要命時刻。燕二老爺和二太太一邊忙忙碌碌地籌辦年貨,一邊想方設法地搪塞債主子。廚房裡二李殺雞又宰鵝,磨刀霍霍;帳房裡債主子連恭維帶逼迫,坐等取錢;二老爺抽足了大煙,滿屋轉磨;二太太端著蓋碗茶,裡外周旋。
臘月二十三雖說要命,家裡的關東糖可不能缺了。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燕宅從來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性不拜月亮,想是因為月亮屬陰,陰代表女性,月亮又是仙子嫦娥的府邸之所在,屬陽的男性自然不便向屬陰的女性屈膝。女子不祭灶王,海蕖百思不得其解,灶王龕橫批明書“一家之主”四個大字,要說未出嫁的女性和已出嫁的女性不算一家之內,還有情可原,但是為什麼娶過門的,甚至是勞任主婦之職的女性也沒有資格向這兩位一家之主叩頭請安,請他們“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呢?再說灶王爺旁邊還有灶王奶奶,屬陽的男性怎麼又屈尊地叩頭呢?沒人講解過。但是不管誰去祭灶,燕宅一家子的全年禍福卻都是屬於灶王的彙報之中,卻又在送它去的時候,用一大摞小塔似的甜糖瓜去粘住它的嘴,可有一條,它們的宮殿又總是設在廚房的北牆旮旯裡,灶王爺灶王奶奶一年到頭沒吃著什麼,到是飽受眼燻火燎,您想它們上天之後怎麼能報喜不報憂地言好事,又怎麼能高高興興地回宮降吉祥呢?
可不管為什麼,灶還是要祭得,中國的禮儀原本就起源於這祭祀,像燕宅這樣的世家豈有不按大禮行事的?幾天的準備祭品,王先生照例為款項的來源跑當鋪,小熊照例為採買祭品滿街轉悠,廚房照例按照老禮葷素碗盤忙一回,全宅子的男性當然也得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正兒八經的祭拜一次。
久居北京的人都知道這麼一首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鬧,過了臘八年來到,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寫作豆腐 ;二十五掃房土;二十六頓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上街扭一扭。”這不知道是滿人帶進關來的習俗還是老北京的習俗傳給了進關的滿人,總之這約定成俗的老禮兒就這麼一年年一輩輩的被自覺不自覺的北京人繼承了下來。
祭灶一過,就一天天挨近了即喜又憂的年三十兒了。燕宅照舊是過年與還帳,高興、忙乎與轉腰子同時並舉。三十一大早,小熊、老劉、大黃就在帳房王先生的指點之下開始帖對子,從大門口一直到小夾道的大蟒財神爺、佛龕,都帖上了寫著各種從沒兌過現的吉祥話的春聯。這寫對子也是二老爺一年中唯一一次大展鴻才的機會,海林也已經能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