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用範圍問題。美方認為條約只適用於臺灣本島和澎湖地區,金門、馬祖、大陳列島等大小離島不能包括在內,而且在秘密檔案中還要明確規定:美國的防衛義務只限於臺、澎,蔣軍針對大陸採取的任何軍事行動都要事先徵得美國的同意……
蔣介石同患難與共的核心人物行政院院長陳誠,還有外交部長葉公超、國防部長俞大維一起對美國這個簽約的“底線”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一生玩人,卻從不被人玩”的蔣介石,一眼便看穿了這條底線後面的底線,看清了美國人的真正用心。
美軍只“協防”臺灣本島和澎湖地區,而金門、馬祖、大陳諸離島不在協防範圍之內,美國的意圖何在?這就是說,美國軍隊進駐臺灣本島,將臺灣澎湖置於美軍“保護”也就是“控制”之下。“本島之外的各個離島,不在美軍協防範圍之內”,這就是說,一旦*進攻金門、馬祖、大陳諸島,美軍不會出兵,不肯捲入臺灣同大陸爆發的戰火之中。而上述各個離島一旦被*攻佔後,本島便成了美軍控制之下的一座孤島,成了美國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臺灣的生存權力便完全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他,堂堂“*總統”便成了一個孤島之君,自己的一切行動都得聽命於白宮,自己便成了被別人玩弄的一個附庸。積二十多年同美國人打交道的經驗,他深知美國外交政策最根本的中心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以美國本身的利益為最高原則,一切都是以美國本身利害為轉移的。杜魯門當年“棄臺”,同北京保持曖昧關係的那段痛苦歷史,是他刻骨銘心,永難忘記的。他明白,一旦風雲變化,美國承認大陸毛澤東政府,他這位孤島之君便將成為談判桌上的一個籌碼……這是隱藏在這段外交文字背後的一個陷阱,他不能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似的來對應了。
在這慧眼獨具的認知下,他同陳誠、葉公超、俞大維商定了對應之策:命令顧維鈞向美方提出,臺、澎同沿海島嶼應為一體化。務求美方把沿海島嶼納入“共同防禦條約”之中。
顧維鈞很快便把談判結果報回臺灣:美方立場不可動搖。
蔣介石面授葉公超:“密電顧大使,我方之對策不變。”
一方是“立場不可動搖”,一方是“對應之策不變”,於是,華盛頓的秘密會談,便呈現出了拉鋸狀態。
顧維鈞又一次來電:“從會談內外所得確悉,彼方立場毫無鬆動之意,我如望早日簽約,只能在沿海島嶼地位問題上作出讓步。”
駐美大使的這份密電,不啻空中射出一道雷電,震撼得這位歷史上歷盡風雷磨劫,一向能鎮靜挺立的62歲老人,再也不能安然自若地躺在藤椅上養他的靜氣了。
他把顧維鈞的電報重新在心上敲打一番,鼻孔裡冒出一個沉重地嗯聲來。“拉鋸”嗎……美國新總統艾森豪威爾需要臺灣,並不只是我們臺灣需要美國,既然雙方都有需要,這個鋸就絕對拉不斷的。拉到後來,總有一方要作實質性讓步的,不過,那要依據彼時彼地的情勢來定……我現在並沒走到作出這種讓步的時候……不但不能讓步,還應該前進一步啊……
臺灣島上的一出出鬧劇(5)
他在草地上停止了腳步,挺了挺那傷痛的腰板——這腰板是1937年張學良在西安鬧叛亂那天清晨,他在臨潼山腰那個可詛咒的巖洞中擠傷的。幾十年來,只要一記起這件事來,他便要罵“娘希匹”,他掠起幾分警覺的眼光,朝四周掃了掃瞄,然後俯下身來,用低八度的寧波嗓音,交代長子蔣經國:“讓辭修同俞部長,下午三點,來書房見我……不要讓一個無關的人知道!”
辭修是行政院長陳誠的別名,俞部長便是國防部長俞大維,二人都是蔣介石退居臺灣後,身邊惟一能與聞軍機大事的心腹。每當提起這兩人名字時,他便要為來臺後便一病致死的湯恩伯而感傷。
下午三時整,陳誠同俞大維進入了戒備森嚴的陽明山總統官邸,在總統書房裡密談。蔣經國恭謹機敏地守候在書房門外。
第二天,蔣介石在臺北中山紀念堂的總理“紀念週”上,面對到會的黨政軍要員大談特談了臺灣本島同沿海島嶼一體化、沿海島嶼對防衛臺灣安全、建設新臺灣的重大價值問題。他說:沿海島嶼對臺灣的重大價值有三:其一,這些島嶼進可以作為進攻大陸的跳板,退可以作為防守臺灣、澎湖的屏障;其二,佔有沿海島嶼還可以標示我政府仍舊有效地控制著一部分隸屬於閩、浙兩省的領土,並非只是一個管轄臺灣省的地方當局;其三,在政治上,沿海島嶼象徵我*的決心和意志。實乃*軍民同心所繫的精神支柱,亦為維護島內穩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