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濤拍岸,大地轟鳴。張愛萍派一個參謀帶了測風儀,坐到頭門山島最高的山頭上,隨時向他報告氣象的變化。
這天,天很冷,風呼呼地直往屋裡灌。張愛萍坐在一隻裝滿冷灰的火盆旁,順手拿起一根木棒,把盆裡的冷灰撥來撥去。他心想:通常講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現在倒是“不欠東風只怨東風”了。他的腦際不禁浮出唐人杜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心中暗想:難道今日東風真的不肯與張某便嗎?
王坤捧起火盆,想叫警衛員搞盆炭火來。張愛萍卻拖住不讓,說:“現在不是烤火的時候,你們把部隊的情況再檢查一下吧!”
王坤按照張愛萍的指示,又對部隊檢查了一次。
張愛萍問:“戰士的情況怎麼樣?”
王坤知道他是擔心戰士連日演習疲勞,海上行動暈船嘔吐,身體是否支援得住,就回答他:“槍一響,什麼病也沒有了,過去我們經歷過,除了極少數個別的例外,全會好的。”
張愛萍又問:“有沒有給戰士搞稀飯吃?餅乾發了沒有?”
王坤答:“全照司令員的指示做了。”
“很好。”張愛萍說,“要給戰士吃飽,吃飽了才有勁!”
與此同時,他又要林維先馬上派人找熟悉海況的老漁民調查詢問。老漁民的回答是:“不要緊,這是一股沒有‘風腳’的陣風,很快就會過去的。”
張愛萍自己又要通了寧波空軍“前指”的電話。接電話的是空軍指揮所的聶風智司令員。
“老聶啊,我們這裡的風還沒有停!” 張愛萍開門見山地說。
聶鳳智回答:“這是陣風,晚上會轉小的。”
“那就好!”張愛萍稍稍停頓了一下,又說,“你讓徐傑講話。”他還要親自聽到氣象專家的判斷。
張愛萍問:“徐傑同志,哪天天氣好?13日?14日?”
徐傑平時是個埋頭鑽研技術的“老夫子”,此時依然不緊不慢,搖頭說:“不好。”
“15日?”張愛萍又問,一句廢話都沒有。
“不行,有霧。” 徐傑回答,依舊乾脆利落。
“16、17日呢?”
“也不行,有大風。”
“你說哪天行?”張愛萍欣賞徐傑的求實精神,耐心地再問。
“18日。雖然也會有點兒風,但那是大風的尾風,是不太明顯的副冷鋒尾部帶來的短時間大風。”徐傑自信地報告,“那天早晨,風一定能夠停息。”
“真的?”張愛萍在戰略上有著壓倒一切敵人的恢宏氣度,然而在戰術上,在每個關鍵問題上,有總是謹慎之極,考慮了又考慮。他憂中有喜地說,“能這麼神嗎?”
空軍指揮所的聶鳳智司令員也站起來走到徐傑身旁,滿臉嚴肅地說:“老徐,你有沒有把握啊?”
“搞錯了,可要‘揮淚斬馬謖’啊!” 張愛萍也用嚴肅而略帶詼諧的語氣說。
“有,我敢保證。” 徐傑平靜地對兩位司令員說,“司令員,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可以立軍令狀!”
張愛萍從徐傑乾脆果斷的口氣裡,似看到他在“啪啪”地拍胸脯,頓時也輕鬆了許多:“只要能停就好了。要立軍令狀也不用你來立,應該由我向中央軍委立。”
隨後,張愛萍便同參謀長王德等人爬到頭門山頂,好像要在這裡等著風停。他們似乎在以一顆虔誠的心感化上蒼。
誰知,他們一直等到午夜零時,狂呼亂叫的海風浪依然十分猖獗。張愛萍同王德商定:要做兩手準備。
他們回到指揮所,王德對部隊進行部署,張愛萍又要通了聶鳳智的電話,告訴對方這裡的風仍然未見減弱,要做兩手準備:風停,則按照原計劃行動;風不停,則調動空軍力量,嚴密封鎖海疆及其上空,以隱蔽我登陸部隊。
毛澤東授權彭德懷下決心(6)
此刻,張愛萍躺在指揮所隔壁的行軍床上,緊閉著眼皮,卻覺得頭腦還很清醒。他彷彿身子已經踏入夢鄉,卻又像還在一處空地上徜徉。兩天兩宿的奔波勞累,弄得他睏乏到了站著能打瞌睡坐下便睜不開眼皮的地步,可他的心卻依舊撲騰在狂呼嘯叫的大風大浪裡面……
在困頓疲乏中,張愛萍恍惚聽見有個呼喊衝進了自己的耳朵:“司令員,風停了!”
張愛萍一躍而起,睡眼惺忪中見是參謀方宗嶽手裡舉著那隻測風儀站在身旁。他一句話也沒說,疾步走出指揮所,哦!風果然停了!天上綴著幾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