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用我們的大炮狠狠還擊!”
13時22分,我軍第2戰術分隊的“瀋陽”、“武昌”兩艦進入預定發射陣位。隨著訊號兵把“射擊”旗號升到主桅杆上,他們開始射擊樂清礁。這“瀋陽”艦是接收日本戰敗投降後賠償的護衛艦,曾經被國民黨部隊命名為“黃安”號。1949年2月12日,它在國民黨海軍中第一個高舉起義的大旗,成為我人民海軍的第一艘軍艦。我軍給它重新安裝了英制雷達和航海裝置,又安裝了前蘇聯製造的100主炮2門,37副炮3門,日製25高射炮3門及其他作戰指揮儀器。艦員中,有精通海軍技術的前蘇聯海軍學院培養的指揮員,有原國民黨海軍起義人員,還有建國後新入伍的青年知識分子,具有很強的戰鬥力。
13時30分,我護航隊的護衛艇和船載57戰防炮進至距一江山島3000米預定陣位,開始向敵前沿火力點進行直瞄射擊;兩個船載火箭炮營對島上主要陣地進行齊射,協同航空兵、地面炮兵,掩護登陸輸送隊成一、二梯隊展開。
13時40分,第1戰術分隊兩艦又開始射擊,“南昌”、“濟南”兩艦分別由大隊槍炮業務長馮長天、槍炮長劉增華指揮射擊。這馮長天原來是國民黨海軍“靈甫”號護衛艦的槍炮士官,曾經留學英國,1949年在香港參加了策反起義。如今在人民海軍的隊伍裡,更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作用。
13時46分,他們再次發現向陽礁火力點,“南昌”艦又發射了50發炮彈。至14時40分,共耗彈180發。
“濟南”艦在艦長張成友指揮下,前後主炮由槍炮長盧聖亥發出射擊諸元,指揮炮手們連放3發後,測距士汪大年高喊了一聲:“擊中目標,起火了!”
“抵近射擊”是護衛艦在定海備戰期間練就的一招“撒手鐧”。它讓艦上130~100毫米口徑的大炮進到離敵人最近的位置,讓敵人的大目標直落進到瞄準鏡中,然後開炮。這種射擊法可以取得百發百中,一顆炮彈消滅一個目標的奇效。不過,這種射擊法,對艦艇本身招來的風險也特大,炮手們一般不願用它。可是“南昌”、“濟南”、“瀋陽”、“武昌”4艘護衛艦的炮手對它特感興趣,決心把這個“撒手鐧”移用到護衛艦上來。
這些炮手解放戰爭時期都是陸軍山炮、野炮的炮手,那時的炮兵炮少,彈藥奇缺。只有在戰鬥緊要時刻,指揮員才肯讓炮兵上陣,“一炮解決問題”。炮手們在這種條件下,練出了這手絕招,打出了“神炮手”的威風。這回,在三軍聯合解放一江山的戰役中,炮手們便一致抱定決心,用“抵近射擊法”來爭取登陸戰的勝利。他們移植抵近射擊的願望,最終得到了張愛萍和王德深情地讚許,得了一句特別的叮嚀:“不用則已,用則必勝。”
慘遭痛擊的敵人,再沒有能夠還手。
13時50分,張成友等發現敵人在向陽礁右側的火力點,立即開炮將其打掉。緊接著又發現敵人在南一江山東端的火力點,便繼續射擊。他們根據指揮艦的指示,哪裡發現敵人的火力點,便朝哪裡機動射擊。
在旗艦“南昌”號上,邵震剛剛將第6艦隊的兵力佈置完畢時,忽然發現一隊木機帆船載著大口徑重迫擊炮,正衝破風浪,向大茶花礁駛去。
先發制人(14)
這大茶花礁距離北一江山島只有4000公尺,在敵人重機槍有效射程之內。張愛萍竟讓一個重迫擊炮連到此處來安設發射陣地,可以說是在敵人眼皮底下安鐵釘。
原來,早在一個月前,張愛萍就在頭門山島上發現了敵人有一支炮隊隱藏在南一江山島的窪地裡。這支炮隊利用北一江山島的山脊,將人們從頭門山島和海上望過來的視線遮斷,我們的岸炮和艦炮的炮彈也落不到它的陣地上。而從這個陣地上發射的炮彈卻正好落在樂清礁到黃岩礁一線的灘頭,在我登陸突擊的正面構成一道難以逾越的火簾鋼屏。
精研兵法詭道的張愛萍,最終在大、小茶花礁上找到了一個重迫擊炮連的陣地,炮手們在現場測定,迫擊炮的拋物線彈道能飛過北一江山頂,炮彈正好落在南一江山的窪地上。這是一個合乎理想的陣地,但是炮手們對這個陣地也存在顧慮,此地距北一江山島過近,陣地一旦過早暴露,必定要遭受敵人的沉重打擊。
王德獻計,在總攻發起前一刻,讓炮連偷偷地進入茶花礁上,利用總攻時飛機、軍艦、岸炮的硝煙烈火,來保障這個重迫擊炮連的安全。王德的計策得到了張愛萍的讚許,
於是,在邵震司令的眼前便出現了這奇特的一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